有關科羅拉多影院慘案的爭論喋喋不休,無非是再把這些年發生槍擊案時說過的話絮叨一遍而已。稍有新意的論點,是把此案發生的根源追溯至美國的暴力文化。筆者不以為然,與其“嫁禍”到文化這麼泛泛的概念,不如歸結為美國的暴力實踐。
拋開以前的舊賬不算,單從2001年小布什總統發動伊拉克戰爭以來,美國主導或者背后攛掇的戰事幾乎沒斷。出兵阿富汗、推翻穆巴拉克政權、槍殺卡扎菲、讓也門變天,這些都是美國血腥腥的暴力實踐。
而在幾天前,美國國務卿克林頓已經毫不掩飾美國要“血刃”巴沙爾政權的決心。她在公開場合宣稱,鑒於敘反對派控制的區域范圍越來越大,有必要加強與他們的合作。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如果沒有“老大”的撐腰,一盤散沙的游勇怎能成得了氣候?
在一個崇尚實力大於信仰公理的國家,出幾場槍殺案實在稱不上稀罕。
在7月24日的美國媒體報道中,“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的一名頭目威脅稱,美國人將很快在其本土的“心臟”看到該組織發動的襲擊事件,“好戲還在后頭”。
滲透進敘利亞的一名“基地”組織特工對《紐約時報》的記者說,“我們已經有了和美國人作戰的經驗,敘利亞革命又給了我們更多的經驗。”他們的目的,就是對美國發動一場聖戰。
7月22日、23日,伊拉克全國范圍內發生數十起襲擊事件,造成數百人傷亡,而這正是“基地”組織所為。美國國務院表示譴責,同時承諾將一如既往協助伊拉克安全部隊的訓練,給予伊拉克一切必要的援助。
25日,也門“基地”組織也發動了襲擊,准備重新奪回被佔領的城鎮。這些反攻為美國等國敲響了警鐘,“基地”組織與美國的戰爭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科羅拉多州槍擊案發生之后,多家影院也發生恐怖事件。在輿論對槍支“禁”還是“不禁”討論中,槍支的熱賣又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這也難怪,在一個不斷給別國制造暴力事件的國度,自身安全感的缺乏理所當然。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7月28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