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中秋文化何日才能重歸本質

2012年10月03日10:15    來源:海外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歐聯網10月1日電 意大利歐聯通訊社10月1日發表署名評論文章說,中秋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弘揚中華文化是每一位炎黃子孫的責任。中秋佳節對於海外游子更是一個特別的日子,那種“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對故土、對家人的情愫,將每一位海外華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節日氛圍描繪的淋漓盡顯。雖然中秋的喜慶難解鄉愁,但享受真正的中秋快樂,又何嘗不是幸福和一種文化回味。我們渴望“月餅”少一些變異,中秋文化重歸本質。而這一切需要全社會、需要每一位炎黃子孫來共同營造中秋文化的氛圍。

文章摘編如下:

“中秋節”在華人心中的地位應該說是僅次於春節的最重要傳統節日,在中國人的概念中,闔家團圓、共享天倫是“中秋節”存在的真正內涵。“中秋節”的到來,人們過節不可或缺的便是“月餅”。

據史料記載,宋代蘇軾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詩句所指的就是月餅。月餅以其形狀寓意生活團圓和美,而各色甘美餡料也正是人們對生活甜蜜幸福的一種寄托。然而近些年,月餅的“味道”開始變異,在不經意間已經失去了自身的價值和意義。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海外的華人圈,每每臨近中秋,商店的貨架上到處都擺滿了促銷的月餅。甚至有的廠家獨出心裁造出了“真金白銀月餅”和一些頗具收藏價值的“珍藏月餅”,當然“真金白銀月餅”和“珍藏月餅”價格不菲,其作用已經不是在用來吃,而變異為人們節日送禮的佳品。

月餅從食用價值向藝術藏品或禮品的衍化,是從物質到文化層面的一種變異。從某種意義上講,月餅正在逐步失去其原有的物質功能。眾所周知,中國月餅可以追溯到宋朝,有的史料記載可以追溯到唐朝。其文化含義寓意著團圓、美滿、甜蜜、平安。這裡還包括了中國人千古不變的“禮”文化要素。

從幾年前的“天價月餅”到今天的“真金白銀月餅”、“珍藏月餅”,不難看出,似乎月餅這種原本節日中的普通時令食品,其命運注定要得一種“豪華病”,成為尋常百姓不敢問津的奢侈品。當然,我們可以說改革開放使國人富足了,朋友間相互送些“珍藏月餅”無傷大雅,更有助於聯絡感情。但是,也不排除“真金白銀月餅”、“珍藏月餅”成為腐敗通行介質的可能。

月餅的變異涵括了功利、拜金主義和扭曲的消費觀念,正在逐步失去固有的中秋文化所承載的意義,讓人們無法下咽。這種普通的時令食品,已經演變成腐敗的道具和一種社會性的鋪張浪費,漸漸的毫無中秋“餅魂”所言了。

中秋節原本屬於團圓、和諧的文化內涵漸漸再淡化,使之淪為商業營銷和禮品的道具。“珍藏月餅”、“豪華月餅”、“真金白銀月餅”是催生腐敗、鋪張浪費的遮丑布,是對中秋文化最大的諷刺。同時也折射出人們消費觀念的不成熟性。毋庸置疑,月餅正在變成一種道具被人利用,每年在不斷的變換馬甲粉墨登場,演繹著送與收、索與饋等不同形式的交易,而這種交易讓人們在劫難逃、無法回避。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中秋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弘揚中華文化是每一位炎黃子孫的責任。中秋佳節對於海外游子更是一個特別的日子,那種“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對故土、對家人的情愫,將每一位海外華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節日氛圍描繪的淋漓盡顯。雖然中秋的喜慶難解鄉愁,但享受真正的中秋快樂,又何嘗不是幸福和一種文化的回味。我們渴望“月餅”少一些變異,中秋文化能夠重歸本質。而這一切需要全社會、需要每一位炎黃子孫來共同營造中秋文化的氛圍。(博源)

(責編:馮慧)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