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外媒:中國深度老齡化 為痴呆症正名只是第一步

2012年10月17日15: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新網10月15日電 美國《僑報》13日發表中國時評稱,今年9月,大陸多家媒體呼吁消除社會歧視,為“老年痴呆症”正名。正名固然重要,但這只是消除歧視的第一步。隻有從制度保障、醫保盡責、社會共識的凝聚等層面關愛“老年痴呆症”等老年病,才能真正讓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的中國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文章摘編如下: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弱勢群體:他們的某些表現,在正常人看來是可悲的。比如,他們有時會忘記自己的名字,不認識自己的配偶、子女,找不到回家的路等。他們擁有一個不是很恰當的病名——“老年痴呆症”。

今年9月,大陸多家媒體呼吁消除社會歧視,為“老年痴呆症”正名。在近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衛生部則指,“老年痴呆症”規范名稱是“阿爾茨海默病”,但由於這個名字相對專業,普及推廣還需要一個過渡。坊間已有專業機構啟動了申請更名工作。

媒體倡導為“老年痴呆症”正名無疑是善意的舉動,名不正則言不順。千萬別小看一個名稱可能帶來的傷害。正如英美暢銷書《不平等的痛苦》一書所警示道,“利用歧視弱勢群體”來獲取社會地位與優越感,正是社會排斥的根源。身居海外的華人對此應有切身體會,比如,紐約2009年立法禁用“Oriental”字眼,這使紐約成為繼華盛頓州府、亞利桑那州參議會通過之后,美國又一個州禁用歧視亞裔字眼。這種更名,對提升華人的社會地位價值巨大。

不過,與名稱上的有形歧視相比,現實中“老年痴呆症”病患群體所反映的無形社會問題更值得深思: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40%的痴呆患者和25%的痴呆照料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會受到排斥。另一個更令人揪心的現狀是,目前僅有1%的老年痴呆患者得到專業照顧,另外的99%隻能居家護理。頤養天年之時,罹患痴呆已屬不幸,但更不幸的是社會責任與服務的缺失。

可見,正名固然重要,但這只是消除歧視的第一步,“老年痴呆症”已成繼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和癌症之后老年健康的“第四殺手”。如何營造人人關愛、人人尊重與理解的輿論氛圍,如何拿出實實在在的幫扶措施,是對全社會的更大考驗。

令人鼓舞的是,溫家寶12日承諾,“政府寧肯少上幾個項目,也要確保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投入”。隻有從制度保障、醫保盡責、社會共識的凝聚等層面關愛“老年痴呆症”等老年病,才能真正讓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的中國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鐘海之)

(注:以上評論僅為轉載,並且不代表本網立場。)

(責編:李文慧)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