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7日16: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中新網10月16日電 台灣《聯合報》16日刊文《尊重陸客需求 營銷台灣價值》說,研究發現,新興觀光市場的發展,就算成長再快,也必須歷經“走馬看花”階段,然后才會發展到“深度旅游”。與其要去教育13億民眾,台灣不如更務實地面對其需求,在既有需求上尋求滿意度提升。
文章摘編如下:
近日因大陸十一長假及台灣立法機構開議,各界又開始對陸客來台市場提出看法,本人深感兩岸觀光事務的推展,應多以平常心與同理心來了解,故為文分享與建議。
陸客現象全球皆然,短期內不易改變。研究發現,新興觀光市場的發展,就算成長再快,也必須歷經“走馬看花”階段,然后才會發展到“深度旅游”。與其要去教育13億民眾,不如更務實地面對其需求,在既有需求上尋求滿意度提升。
各界對於陸客旅游質量的批評,常見以台灣的旅游價值觀來揣測陸客的需求。兩岸長期的分隔,有許多年紀大的旅客到今日才能一償宿願,無不把握機會要一網打盡台灣重要景點,“環島游”便成為陸客市場的主要產品。
當然,“分區游、深度游、主題游”深化台灣觀光底蘊需要大力推動,但現階段因考慮規范團進團出的旅游仍將是陸客來台的主流,要短期內提升到深度游的型態仍屬不易,因此在既要量又要質的情況下,加大陸客個人游的開放力度,建議相關單位鬆綁簡化大陸商務人士來台資格與手續。
如何在陸客既有的旅游模式下開創出不同的商機及台灣觀光的價值,建議方向如下:
其一,陸客在台旅游行為模式雖仍屬“環島游”,因此也會到訪一般國際旅客比較不會去的景點、鄉鎮,相關單位、“地方政府”應考慮如何讓陸客在地方發酵,帶動經濟。縣市鄉鎮區如何發揮創意、在知名景點迷思外,發展出自己“非來不可、非買不可”的理由與產品,陸客團體旅游不可能過門不入。
其二,在旅游安全上,每次意外發生后,各單位都抱持痛定思痛的態度,正視並解決問題,如推動預防性的路況及氣候預警或封路,讓旅游業可以實時應變,而近日熱門的游覽車管理也成為陸客市場加強監管的重點等,這些要求與強化措施需落實並持續。
其三,因勢利導,配合ECFA簽訂,擴大產業合作,建議從增加投資及研擬旅行業兩岸旅游業務的開放開始,目前兩岸尚未開放互設旅行社,如能逐步開放,將有助於對旅游質量之監管與提升。
其四,當局應建構完備政策與營銷通路做為后盾,引導縣市鄉鎮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優質旅游景點、商品,以細水長流、物超所值的經營理念,讓陸客來台灣旅游順口溜翻轉為“想看看不盡、想買買不完、想吃吃太飽、想睡舍不得,但問何處有?台灣No.1”。
陸客來台觀光除了帶來有形的觀光財外,對於促進兩岸交流與合作有不可忽視的貢獻,應該善加利用﹔期待觀光產業以及當局各部門一起努力,讓旅游成為營銷台灣價值的亮點。(賴瑟珍:台灣前“觀光局局長”)
(注:以上評論僅為轉載,並且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