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10:04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本報特約評論員 徐立凡
經濟增長方式比經濟增長數據更重要。如果單純強調經濟增幅而忽視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那麼不僅等於是對粗放式增長方式的鼓勵,而且最終會導致經濟增長的不可持續。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經濟數據,三季度GDP同比增7.4%,創14個季度以來新低。
GDP7.4%的增幅,不同角度的解讀會對經濟現狀及未來政策預期得出不同結論。縱向比較,中國經濟長期保持8%至兩位數的高速增長,7.4%並不亮麗。但如果與其他主要經濟體橫向比較,7.4%已屬不易。實際上,這一增長速度也並未背離年初確定的全年7.5%的經濟增長目標。前三季度的總增幅仍高達7.7%,考慮到第四季度隨著外貿訂單的大量增加,出口經濟進一步轉暖,可以預期,今年全年的GDP增長仍將高於預定目標。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一直存在下行風險,因此制訂了穩增長的首要調控目標。在房地產市場仍處於調控狀態下,取得這樣的成績,顯示了經濟觸底回暖的信號。
但是,在GDP數據之中,仍隱藏著另一個信號。具體來看,前三個季度工業增加值、零售總額和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10%、14.1%和20.5%,這顯示,固定資產投資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這也與今年各地出台的龐大投資計劃相互印証。零售銷售雖然仍處於平穩增長中,但是如果剔除通脹因素,則增長是個位數,仍然是經濟驅動力中最弱的一環。這表明,經濟增長方式距離以消費內需為主要動力的目標仍然相差甚遠。
經濟增長方式比經濟增長數據更重要。如果單純強調經濟增幅而忽視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那麼不僅等於對粗放式增長方式的鼓勵,而且最終會導致經濟增長的不可持續。
今年決策層將GDP增長目標調低到7.5%,十二五規劃將GDP增長目標定位在7%,就是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預留時間和空間。在GDP公布之后,盡管創下了14個季度以來新低,但未來政策的展開很可能不會延續過去的老套路:速度一慢就想法刺激。
因此,GDP7.4%不是貨幣政策進一步放開的觸發條件。近期以來,央行一直通過逆回購方式調節流動性,審慎立場已經十分明確。這也就意味著,無論降低存款准備金率還是利率,都還有待對經濟宏觀面的進一步觀察。
從刺激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出發,其一,是進一步夯實實體經濟的運行基礎,優化實體經濟環境,通過實體經濟的發展,保証經濟增長和就業率少受沖擊。其二,是加緊通過收入分配改革等財稅政策的優化,夯實啟動消費內需的基礎。
如果這兩件事做好了,即使外圍環境再度惡化,即使GDP增長從高速轉向了勻速增長,導致經濟數據不那麼亮麗,也不會傷害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而且,這樣的增長更真實,與百姓生活的相關度也越高。
相關報道見今天B48—B49版
(原標題:GDP7.4%釋放兩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