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短小的文章《兒子認錯》,在新華網、環球網和科學網博客得到熱薦,這說明什麼?
我們知道,新華、環球兩家網站是以時事評論為主,科學網則以科技研討為主,它們為什麼會關注幼兒教育呢?
中國人的思維中,對與錯是一件非常令人糾結的事,孩子從一出世時起,似乎就在被灌以“是非”觀念,家長教育孩子的出發點,也是在糾正他們的“錯誤言行”。
我們延續了五千年的文明,正是這樣被傳承了下來,是則是是,非即為非,亙古不變。
我們不可否認,這種主流意識的傳承,對於中國人思維的形成是有貢獻的,也利於我們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然而,世界文明正在碰撞、交流、融通,中華文明也將匯入這片汪洋大海。我們的思維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這個變化自一百年前即已開始。
中國人愛面子是出了名的,即便認識到自己錯了,也往往會含蓄地表達出來。這也是為什麼“負荊請罪”這樣的故事會得以流傳的原因,因為它超越了中國人的慣性思維,或許也隻有所謂“武夫”方能做得出。
漢武帝“英雄蓋世”,暮年回首,給自己下了一道“罪已詔”,可那是下給后世諸君看的,並非聞過則改。
英國工程師懷特黑德的那句“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的名言,始終沒有引起中國人太多的注意,原因也是因為他的觀點與我們的思維是相抵觸的,盡管我們願意承認其有道理,可是事實上並不願意接受。
人為什麼會犯錯誤?我們的答案是:他或她不按照正確的來。而事實上每個人所犯的每個錯誤,都是有其根源的,有些因為性質的原因,會給社會和他人造成損害,而有些則只是在探索過程中發生的,這類就是懷特黑德所說的“不能畏懼的錯誤”。
我們必須認識到,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間他們會犯很多我們所說的“錯誤”,有些是有意識的,有些則是無意識的,並不是每一個錯誤都需要我們去糾正,須知矯枉過正比錯誤本身的危害性更大。
幼兒時期的孩子,是沒有所謂善惡之分的,以其能力而言,也不可能為惡一方。而我們所擔心的是,怕孩子因為錯誤的言行,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常見的說法是,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基本是3-5歲期間。我想,即便這一論斷科學,那也是因為人的自然屬性使然,絕非我們所想像的后天教育問題。一個孩子自其出生之日起,或者說在媽媽懷孕期間,他或她的性格便已然形成,后天的“教育”不過是在培養其習慣和思維方式。
如果我們慣性的思維方式是“隻做對的,不做錯的”,那麼這種教條的結果會使孩子們偏執、狹隘,永遠離真理若即若離,得在后半生中不斷地去修正,看似“直”的樹其實早已彎曲。而即便把孩子的成長比作大樹的生長,我們需要的也不是外表的“曲直”,應是這棵樹的涵水、遮蔭、造氧等活著的能力,決非其被伐倒后的木材價值。
更何況的是,性格原本無好壞之分,自私、驕橫、貪婪等不是性格問題,而是一個人的品格問題。不畏懼錯誤,是一種勇敢探索的品格,它與知錯犯錯、死不悔改完全是兩碼事。
假如有一天,我們明白了,我對了,是因為我錯過﹔或者說,我錯了,意味著我離正確的不遠了,那麼,“認錯”將會成為人們所欣賞的一種美好的品格。
(注:本文轉載自“江南第一才子-強國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