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1日16:39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接連兩天,兩種“體驗”被討論得挺熱鬧。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國家糧食局向糧食系統干部職工倡議,當日自願參加24小時飢餓體驗活動。17日則是“國際消除貧困日”,中國扶貧基金會因此發起“感受6塊3”活動,號召公眾在當日體驗用6.3元過一天,以增進對貧困的感受。
在“腰圍上的中國”和“富起來的中國”倡導這樣的體驗活動,有積極意義。而責難聲浪其實不小,多集中在“作秀”這一判斷上。但要知道,公共活動的本質不僅並不排斥“秀”,反而具有某種“秀”的屬性。對“作秀”不宜簡單一概地污名化,而要梳理其動機和涵義。體驗24小時飢餓和體驗6.3元過一天,至少足以構成一種有益的社會表情。
但在當今中國這張臉上,萬不是隻有悲苦和憫恤構成的張力。相應的,富足和平靜,這種表情能呈現多少?
我們的公共生活和公共討論中,並不太缺乏對應飢餓和貧困的倫理。至少在話語和合法性層面是這樣的,面對飢餓和貧困,多數人知道“應該”怎麼去想、怎麼去說、怎麼去做——做得到不到位,那另當別論。而對於富足,“應該”怎麼去想、怎麼去說,進而怎麼去做,恐怕還不很清晰。也就是說,當下中國更缺少對應富足的倫理,無論是私人層面還是政治倫理。
這一狀況背后的實質是,那個飢餓和貧困的中國,與那個富足的中國,在激蕩轉型中,是共時性而非歷時性地存在著。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復雜的一個國度,因而也要求很多復雜的倫理態度。至少,富足時的“把持住”,與體驗飢餓和貧困同樣重要。需要善待飢餓和貧困,也需要得體地對待富足。中產階級如何合理處置自己的收入,富裕階層如何善用自己的財富,這些都是問題。尤其是,財政收入缽滿盆滿時,手握權力的官員,如何“把持住”——既克服私人的貪念,也要克服空大的發展盲動——這委實不易。
我甚至有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該讓更多的人體驗一下富足的感受,如此,方知得體對待。讓小商販“體驗”大企業家的一天,將來銀兩激增時,今天的體驗或許有助於其建立穩健的財富觀﹔讓年輕的基層公務員“體驗”手握大項目投資權或審批權的一天,將來晉升至實權崗位時,今天的體驗或許能降低出現貪官和昏官的幾率。
餓肚子24小時或者隻花6塊3過一天,其實不太難。更難的是,宴席豪菜扎堆兒時,過正常而平靜的24小時﹔手握巨額財富或巨大權力時,過正常而平靜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