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王昱:今天,請給父母一個“擁抱”

王昱

2012年10月23日11:07    來源:齊魯晚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子欲孝而親不待。對於那些家有年邁父母的人來說,所要思考的更迫切的問題是,在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下,如何盡己所能給予父母更多精神上的撫慰。

□本報評論員 王昱

又是一年重陽時。央視近日推出了“2012我的父親母親”的系列報道,在這則報道中反映出一種令人擔憂的現象,不少衣食無憂的城市老人表示,精神孤獨是他們目前最大的問題。一位老太太在被問及最希望什麼的時候,竟然回答:“恨不得快點死。”採訪的記者后來在微博上說:“當時就不想提問了,隻想抱抱她,安慰她不要傷心。”

“隻想抱抱她,安慰她不要傷心”,記者的這個表述無意中擊中了當下很多老年人“老無所依”問題的症結所在。老人們所尋求的依靠,並非完全是物質上的,他們所期盼兒女做的,只是能常回家看看,對老人進行精神上的“贍養”。

進入小康社會的中國,已經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孟子所暢想的“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的理想社會,在今天已經能夠相對輕鬆地達到。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贍養老人就面臨一個新的問題:一方面,很多老人在退休后,原來依附於工作而建立的社交圈迅速萎縮,加上以樓房為主的居住條件限制,子女成為老人為數不多的能說上話的人,此時父母對於子女在情感上的依賴就凸顯出來。而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競爭的日漸激烈,為人子女者每天都面對著來自經濟與社會的種種壓力,很多人甚至患上了“下班沉默症”,缺乏人際交流不僅存在於子女與父母之間,而是日漸彌漫於社會人際關系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中國這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在帶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讓很多人乃至整個社會把金錢和社會地位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標准。每個人都是社會人,對人的評價也應該是多元的,一個成功的人在工作中當然應該是一位好員工,但與之同樣重要的是,他也應當是家庭裡的一位好兒子、好父親。簡單的物質贈與不能代替對父母在精神上的撫慰,從這個意義上說,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不僅是一種道德號召,更是對個人價值的重新定位。“常回家看看”中所要回到的那個“家”,並不僅僅是父母養育我們的那個家庭,更是我們身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所應該回歸的那種價值定位。

隨著老齡化社會正在提前到來,中國很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面臨未富先老問題的大國,以獨生子女為養老主體的倒金字塔形家庭結構無疑加劇了這一問題的解決難度。養老主體由個體向整個社會轉變才是最終解決之道,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子欲孝而親不待。對於那些家有年邁父母的人來說,所要思考的更迫切的問題是,在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下,如何盡己所能給予父母更多精神上的撫慰。今天,讓我們給父母一個“擁抱”吧。

(原標題:今天,請給父母一個“擁抱”)

(責編:張岩)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