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論
面對財政增收減緩,政府可通過壓縮“三公”等不必要的開支來渡過難關,同時對增收“過頭稅”嚴懲不貸。
“當財政局的一位領導來收‘過頭稅’時,對我說‘兄弟幫忙’,你說,我能怎麼辦?”杭州杭派女裝商會秘書長孟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實際上,孟平所經營的紡織服裝信息商務中心營業收入一年大約為6000多萬元,目前公司銀行貸款利息每年就有5000多萬元,經營還處於虧損狀態,但杭州市江干區財政局為了完成稅收任務,不僅要求該企業將今年的960萬元定額營業稅全部繳納,連明年的960萬元也全部“預支”了。
孟平的企業一年下來,營業收入除了還貸款利息、上繳當年的營業稅,本就所剩無幾,預繳了明年的營業稅,這家企業還能支撐到明年嗎?令人揪心。
令人擔憂的顯然不止孟平一家企業,此前媒體也有類似報道。“過頭稅”已經事關企業存亡和就業,有關方面對此不能袖手旁觀。
今年以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三令五申不讓收“過頭稅”,很多地方“過頭稅”卻照收不誤,有的是透支未來的稅收,有的是加大征稅幅度等。公眾看著各種“過頭稅”的新聞飄過,地方財政、稅務違規征稅手段花樣翻新,卻又無可奈何。
今年,本是通過結構性減稅、讓企業輕裝上陣的一年,但如果“過頭稅”之類的現象加劇,將使很多企業難有稅收負擔減輕的感覺。7月,浙江省人大財經委的調研報告指出,上半年溫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0.43%出現減產停產,但前5個月這些企業在利潤下降19%的情況下,應繳稅金總額仍增長了1.9%。
在剛性的財政增收目標之下,值得重視的,不只是“過頭稅”的問題。22日披露完畢的各省份前三季度財政數據顯示,一些地方在稅收收入增長“失速”的情況下“非稅收入”大增,有的地方非稅收入高出稅收收入40多個百分點。
靠征收“過頭稅”、罰款支撐今年的財政收入,無疑是殺雞取卵。這個道理很淺顯,可是,如何遏制地方政府征收過頭稅、濫罰款,卻又相當困難。征過頭稅的是地方政府、濫罰款的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從中獲益,或許一些地方政府並無動力去解決這一問題。至今,似乎很少聽說過,哪個地方對“過頭稅”零容忍,將征收的過頭稅退還給了企業,處理了相關人員。
然而,眼看著年底臨近,很多地方的財政預算收入目標要完成,支出壓力在增加,不排除更多地方會加大“過頭稅”的征收力度。這不但不利於中國經濟的“回暖”,反而有可能雪上加霜。
這一方面需要政府改變觀念,提高對財政增收減緩、甚至負增長的容忍度,通過壓縮“三公”等不必要的開支,渡過難關﹔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對違規征稅、罰款的清查和懲罰力度。不妨,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月中,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和社會公眾舉報的作用,在全國范圍內搞一次針對“過頭稅”、“濫罰款”的清理。對那些已經征收的“過頭稅”,依法查處,嚴懲不貸。
(原標題:對“過頭稅”應該露頭就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