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觀察
羅姆尼試圖以“布什主義2.0”來吸引公眾,一味地顯示強硬而無章法和細節,其中的邏輯很快便如泥塑過江一般坍塌。
北京時間23日中午,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第三次辯論,也是最后一次辯論結束。不出多數媒體所料,在任總統奧巴馬一改第一次辯論中的疲於應對、第二次辯論中的“數點”小勝,全面展現出對共和黨候選人米特·羅姆尼的優勢。正如美國媒體所言,歷史上,僅憑候選人在電視辯論中的表現很少能“撼動”選舉的最終結果,雖然這些聚光燈下的辯論,能讓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這兩位競爭者。
雖然美國公眾更關注國內經濟等議題,但幾次辯論中,最讓人情緒激動的卻是對外政策問題。第三次辯論中,中國崛起、領事館遇襲事件、伊朗問題、阿富汗困局、敘利亞危機等美國外交議題更是構成了辯論的主旋律。辯論后多數媒體都認為,奧巴馬佔據了上風。
奧巴馬和羅姆尼都參加了2008年以來的兩次總統大選。但就辯論技巧而言,恐怕羅姆尼要稍高一籌。按照歷來的表現,奧巴馬的特長在於演講,而不是辯論。此次羅姆尼則是經歷了重重難關、在共和黨內近20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斬獲候選人提名。
三次辯論過后,羅姆尼在外交政策方面的表現曲高和寡,但讓他失分最多的,不是他在外交政策問題上缺乏經驗,而是他的外交政策主張本身。在共和黨內,羅姆尼可能是布什主義外交政策最原教旨主義的繼承者。
本次選舉中,有病亂投醫的羅姆尼再次請出小布什當年的老班底,試圖以“布什主義2.0”來吸引公眾。他主張,美國要以合適的方式讓美軍繼續留駐阿富汗,以重型武器武裝敘利亞反對派等。同時,他還想把同樣的邏輯應用到美中關系上,不滿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宣稱一入主白宮就把中國宣布為“匯率操縱國”,以“更強硬的姿態”應對中國的崛起。一味地顯示強硬而無章法和細節,其中的邏輯很快便如泥塑過江一般坍塌,經歷了近四年的外交歷練的奧巴馬,很快便從此處找到了攻擊的軟肋。
迄今,2012年美國大選的沖刺階段已近尾聲,能夠影響公眾最終決斷的選前環節已經不多。除非出現突發性事件,料定美國公眾能夠憑借自己的理性,把更有可能把國家引向倒退的候選人選下去。
□史澤華(學者)
相關報道見A12-A13版
(原標題:美國大選“三辯”結束,羅姆尼還有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