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丁剛:大選辯論暴露美國民主缺陷

丁剛

2012年10月25日09:45    來源:《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丁 剛

看了美國總統候選人三場電視辯論的觀眾,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熱鬧過后,問題還是那幾個。怎麼解決?大家還是不知道。或許,美國政治就是這樣,競選總統的辯論不過就是政治版的“好聲音”而已,標准就是看誰的“聲音”最好。

不少西方學者都喜歡用“危機”這個詞來形容目前美國面臨的挑戰。但從這三場辯論看,娛樂的氣氛不少,緊張的感覺不多。美國人常有的憂患意識哪裡去了?

對自己的民主體制,美國的精英們總是夸獎有加。但民主體制的一個重要功能是不遮掩問題,並且能夠通過充分討論,包括像總統競選辯論這樣的機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現在我們從三場辯論中看到的,要麼是自夸,要麼是譏諷,要麼就是生拉硬扯一個“替罪羊”,來轉移視線,取悅選民。如果民主就是為了給政治家提供更多表演機會,而不是真正有利於問題的解決,那這樣的民主恐怕就真需要改一改了。

奧巴馬和羅姆尼在三場辯論中都認為,提升經濟是美國重整旗鼓的關鍵所在。這一點可能不需要太多的政治或經濟知識,也能明白。問題的關鍵在於,沒有美國精神的重新煥發,沒有華盛頓政治體制的改革以確保其實施政策的能力,能達到重塑美國的目的嗎?

兩位候選人通過辯論未能將這一事關美國前途的重要信息傳遞給民眾,傳遞給世界。他們可能有自己的難處,在辯論中隻有挑選民最愛聽的話說。最令人擔心的也就在此處,選票的制約很可能會使華盛頓失去自我修復機制能力。至少,現在的情形在加重人們對此的懷疑。

美國之所以會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強的國家,靠的是不回避問題,勇於創新,以及不斷吸引全世界的優秀人才。這是“美國夢”的引力所在。現在,這個夢正在慢慢地“消退”。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文章有這樣的比喻:檢查一下(美國)這部機器最強大的三個活塞———資本市場、創新機制、知識經濟———你會發現它們已經失常10年之久了。

當金融危機制造的泡沫破裂,人們看到的是,貧富分化在不斷拉大,創新活力在減弱,制造業在外遷,民意開始變得更保守,人們走上街頭,極端主義黨派不斷發展壯大……

美國不是一個政治例外。當廣大中產階層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他們就會對華盛頓形成更多的制約,尤其是在大選年,這種制約進而會轉換成政治家對選票的過度看重。選票可以決定誰來當總統,但它也同樣會將總統牢牢地拴住而無所作為,或想作為而難作為。華盛頓出現的“財政懸崖”和“政治癱瘓”,就是典型的例子。正如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羅伯特·塞繆爾森所說,美國的經濟增長停滯正在限制政治體制滿足所有期望的能力。

世界上任何一種政治體制,能否具有蓬勃向上的活力,關鍵在於能否與時俱進,不斷改革。那種以為自己的體制“最民主”,就會像永動機一樣不停轉動的感覺,是非常危險的,尤其是對美國這樣一個對世界政治、經濟影響舉足輕重的國家來說。▲(作者是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責編:張岩)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