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宏觀經濟而言,歐債危機仍未探底,因而與中國需要歐盟相比,歐盟更需要中國。 |
趙永升
5日至6日,第9屆亞歐首腦會議舉行,探討的問題多多,有糧食和能源安全的、可持續發展的,還有金融和經濟危機的等等。但其實中歐當下最為要緊的是如何面對雙方愈演愈烈的貿易摩擦,尤其是歐盟對中國企業發起的一浪高過一浪的“雙反”風潮。從今年年初起,歐盟已對中國出口的日用陶瓷、有機涂層鋼板、自行車等商品發起數起“雙反”調查﹔其中規模最大的要數9月6日歐盟發起的針對我國光伏電池的反傾銷調查。該案涉及金額1300億元人民幣,堪稱中歐迄今最大的貿易糾紛案。中國11月5日將此案訴至世貿組織,正式啟動世貿爭端解決程序。在筆者看來,歐盟對華“雙反”,終會害了自己。
首先,從宏觀經濟而言,歐債危機仍未探底,因而與中國需要歐盟相比,歐盟更需要中國。上月歐盟召開今年以來的第4次歐盟峰會,但歐債危機至今無解。美國曾是歐洲的“救星”,但現在自身難保,歐盟隻能轉而求助於中國。
其次,從雙邊貿易而言,對華“雙反”將對中歐貿易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今年1至5月,中歐雙邊貿易總值增長僅為1.3%,增速明顯減緩,而中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增幅為7.7%。可見歐盟對中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已顯現無余。
第三,從市場供需而言,對華“雙反”將引發歐盟所涉產業的市場“海嘯”。以光伏業為例,中國光伏產品的出貨量已佔據全球的半壁江山,可謂當今世界光伏業的“龍頭老大”﹔而從現有歐盟光伏企業的生產能力來看,對滿足歐盟光伏市場的短期和中期需求,顯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四,從經營與就業而言,對華“雙反”將導致歐盟利益攸關企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由於中國生產光伏板所需的多晶硅大多從歐盟和美國進口,制造光伏板的機器也主要購自德國和法國,所以中歐之間在該行業上形成利益盤根錯節的“產業鏈”。一旦“雙反”,該產業鏈上的歐盟企業將失去它們的最大客戶,同時會失去低廉的中國光伏組件,歐盟電站運營商的投資和建設成本必定飆升。目前與中國太陽能產業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就業崗位,歐盟已達到近30萬個,“雙反”結果也將丟失這些崗位。
第五,從資本需求而言,對華“雙反”將導致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銳減。如果按交易額計算,今年第2季度中國企業在對歐直投中,並購交易總額上升到50億美元。如果歐盟加強對華“雙反”,中國政府將出手反制,若將對中企直投加以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估計歐盟企業就沒那麼容易拿到中國資本了。
因此,對華“雙反”早已是歐盟的“不可承受之重”。在筆者看來,隻要歐債危機不探底、就業形勢不好轉,歐盟對中國企業征收“懲罰性關稅”的念頭就不會消停。但歐盟應意識到此舉對於抵御危機隻能起反作用。尤其是德國和法國,不應只是為了照顧小部分本國企業的利益,而置歐盟的大局於不顧。▲(作者是巴黎第一大學經濟學院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