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盡管求同存異原則的歷史價值和歷史意義不容否認,但物轉星移,隨著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關系超越一般性的合作或友好相處關系,我們曾堅守的求同存異原則正暴露出越來越大的局限性。 |
奧巴馬的連任有利於中美人文交流的深入。奧巴馬2009年上台后首次訪華期間,兩國政府同意就加強中美人文交流建立一個新的雙邊機制,並寫入《中美聯合聲明》。然而,中美未來能否打破目前交流所存在的“流於形式,各說各話,說虛話套話”的常態,規避不能切中要害之弊,還取決於我們採取什麼樣的原則和態度。筆者認為,中美之間認知差距也呼喚人文交流新原則,即變“求同存異”為“求異存同”。
中美兩國公眾認知上的差距是相對意義上的一種不對稱情況,即中國公眾對美國情況的了解和熟悉程度,高於美國公眾對中國情況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據調查,2/3的美國成年人和學生不知道毛澤東是新中國的第一位領導人。盡管在專家層面美國的中國研究從廣度到深度遠遠領先於中國的美國研究,但總體而言,美國民眾對於中國實際情況缺乏足夠的認知。
幾十年來,美國價值觀和文化對很多普通中國人而言已司空見慣,中國社會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免疫力”。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做出獨立的判斷漸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認知模式。在此背景下,中國可以拋開對美國價值和文化滲透的過多擔憂,採取相對主動的原則和策略,真誠地與美國民眾溝通和交流。
盡管求同存異原則的歷史價值和歷史意義不容否認,但物轉星移,隨著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關系超越一般性的合作或友好相處關系,我們曾堅守的求同存異原則正暴露出越來越大的局限性。
首先,中國繼續奉行求同存異原則將對雙方交流和對話帶來不必要的限制,會使我們有意回避或掩蓋一些問題和矛盾,浪費掉直接對話和交換彼此看法的寶貴時機。如果我們堅持人文交流隻談雙方相同的看法和見解,則失去了交流的意義。
其次,在當前條件下,如果中國繼續按照求同存異原則與對方交流,就會隻把中國好的方面給對方看,無助於美國民眾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和面臨的具體困難。
第三,奉行求同存異原則意味著我們繼續處於守勢,隻能採取保守和防御性的中美人文交流策略。求同存異要求我們多談共性和友誼,少談或不談立場和原則分歧,那麼,中國有生命力和正確的原則主張難以被外界所知曉,更談不上獲得共鳴。目前中美人文交流早已超越單方價值輸出的階段,中方在中美人文交流中完全可以採取更加積極進取的策略。
筆者認為,開展中美人文交流活動最需要的是摒棄陳舊思維,開創新思維。求同存異原則下的自閉式交流,已不符合時代精神。所謂“求異存同”原則,就是不擱置長期存在的不同差異,而是以主動積極的姿態去糾正誤解與偏見或尋求化解之道,並在此過程中尋求與對方達成新共識,為建立長期友好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樹立求異存同的新原則對於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求異存同的重點不一定是為了減少差異,而在於能否增進雙方的相互理解,使雙方達成更多共識。隻有求異存同才能有交鋒,而隻有有交鋒才能擴大共識。求異存同不是回到斗爭路線,而是通過交流、交鋒,善意提醒彼此忽視的東西。其實,中美在價值觀上的差異不一定是絕對的,中美兩國人民的性格接近,價值層面共通的東西很多。中美彼此不是天生的對手,沒有理由不加強戰略互信並走上新型大國關系之路。(作者是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和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