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決定美國對中國態度和行動的不是他們怎麼說,而是美國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中國在美國宏偉規劃中所處的坐標。 |
奧巴馬順利連任美國總統,不少人盼望這個結果會給美國政策帶來一定連續性,特別是在對中國的態度方面。但人們也看到,在整個競選過程中,無論是奧巴馬還是羅姆尼,都對中國展現出強硬的一面,甚至時不時發下各種“毒誓”。其實回顧歷史,人們很容易發現,美國總統候選人對中國的競選辭令和當選后的實際行動,總是驚人地大相徑庭。
冷戰前,裡根和老布什都怒斥卡特對中國態度軟弱,然而上任以后,他們卻繼續甚至加強和中國展開緊密而廣泛的合作。冷戰后,克林頓競選時曾叫囂要把最惠國待遇和中國人權挂鉤,可上台后一年,他卻稱和中國“開辟新道路”的時機已經到來。小布什競選中定義中國是“一個競爭者,不是戰略合作伙伴”,但上任后第一年就改口說美國對華關系是“坦誠的、建設性和合作性的”。
雖然我們贊成多屆美國總統和政府對華政策的務實態度,但面對歷史不斷重演也不免要問:難道美國民主就如此虛偽?選民就如此記憶不清?一個候選人當選后就可以隨時“變卦”,卻不需為此付出任何政治代價?
其實,美國制度中對這種“變卦”不僅見怪不怪,甚至認為是一個有趣的政治傳統,《外交》雜志一度還把候選人的“變卦”形容成正宗的美國“蘋果派”。
美國政治“變卦”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最初為避免出現獨裁制度,美國的建國者們曾一度熱衷於鬆散的聯邦。但當他們發現內憂外患時,隨即就變卦寫了個新憲法,建立了一個有很強執政能力的聯邦政府。不久,喬治﹒華盛頓看到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產生沖突,立馬對美法簽訂協議中美國應履行的對法國的支援義務“變卦”,置法國於不顧。稍后,杰弗遜又一改上台前反對擴充版圖、加強聯邦政府的政治主張,購買路易斯安那州,還把美國海軍派出去抵御海盜。緊接著,麥迪遜不顧年輕的共和國不能卷入戰爭的承諾,堅決要和英格蘭作戰,保護美國海上貿易。此外,威爾遜、羅斯福、尼克鬆、老布什等,也都一再“變卦”。
對此,一些美國專家甚至稱:事實証明,歷史上總是“變卦”的總統對美國利益保護得最好。不斷變化的世界給了他們一次又一次施展才華的機會。相反,那些不愛“變卦”的總統卻時不時給美國帶來打擊,比如肯尼迪和約翰遜,不顧日漸惡化的形式不斷增加對南越的支持,最后發現那是一場贏不了的戰爭。
所以,真正決定美國對中國態度和行動的不是他們怎麼說,而是美國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中國在美國宏偉規劃中所處的坐標。目前美國主流判斷中,中國還“沒有意願和能力代替美國成為世界霸主”。因此在中國人欣賞了美國大選真人秀之后,還是最好以不變應萬變,認准自己的目標,哪怕太平洋對岸時不時的“變卦”。(作者是央視英語新聞頻道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