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億萬民眾最關切的是,在未來10年裡,自己的利益將如何實現。 |
今天億萬民眾最關切的是,在未來10年裡,自己的利益將如何實現。對治理者來說,日思夜想的不是隻帶領一部分人前進,而是帶領所有人一起往前走,讓走得慢的、掉隊的都趕上來。
從民生角度看,十八大報告是一部增進人民福祉的詳細圖譜。
且不去說,“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共同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等以人民為最高價值的理念。
且不去說,報告清晰設定的全面小康目標,從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到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從收入分配差距縮小,到社會保障全民覆蓋,再到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這10年的福祉“時間表”離億萬民眾是如此之近,10年后的幸福圖景是如此令人憧憬。
且不去說,過去10年的民生功勞簿,農民種地不交稅,娃娃念書不交錢,新增城鎮就業1億多人、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超過1億,基本醫保參加人數超過13億,保障性住房大規模開建,這些民生大單已成“過去式”。
因為人民群眾看重說,更看重做﹔看重理想,更看重現實﹔看重過去,更看重未來。今天億萬民眾最關切的是,在未來10年裡,自己的利益將如何實現。在一定意義上講,沒有這個實現人民利益的明確路徑,理想就容易成空想,有唱功而沒做功。但有了這個清晰的路線圖,理念、目標、要求,就都會釋放真摯的光芒。
十八大報告這份增進人民福祉的圖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因為它除了提出理念、目標之外,更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操作層面的詳細的原則、辦法、措施、制度。
如居民收入和勞動報酬的“兩同步”“兩提高”,“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而當報告被審議通過,這些具體操作層面的內容就將上升為黨的意志,上升為黨的大政方針,就會成為黨員干部的行動標杆,成為人民群眾的衡量標准。做沒做,人民都看得見。做沒做到,人民都感受得到。
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權利。造福人民,是黨的責任。二者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在十八大報告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二者的統一,感受到黨准確把握了人民的脈動,順應了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新期待。
實事求是地講,民生是很多國家面臨的一個難題。盡管實現民生福祉越多越好,也越容易獲得道義和輿論的高分,但有的許諾沒兌現,有的承諾過多而妨礙公共服務、國家戰略推進,最終會使所有人的利益受損,使發展陷入被動,也不符合民生發展規律。民生的難點正在於,如何切准民生的脈搏。
在保障改善民生實踐中,我們黨形成了一系列實際而管用的理念。比如“全覆蓋”,就是給全體人民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再比如“同步”,就是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時需要同步,“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即是這個道理。還比如“傾斜”,財政、政策向欠發達地區傾斜,而不是一碗水端平,或借口市場調節而放棄政府責任。
今天中國國情的復雜程度遠超一些人的想象。在大城市裡生活的人,可能對農村落后地區的生活難有切身體會。一項政策讓一部分人受益時,另一部分人利益可能受損。不同群體的民生訴求,可能迥然有別。因此,對治理者來說,聽得到一些人的笑聲,也應想得到另一些人正生活在困苦中﹔日思夜想的不是隻帶領一部分人前進,而是帶領所有人一起往前走,讓走得慢的、掉隊的都趕上來。
在發展實踐中,治理者的決策顯然不隻有一個民生考量。除了直接改善民生的策略外,還有許多間接造福於民的決策。一個地方的發展,是為GDP、為財政增長,還是為百姓切身利益和長遠利益,其考量的出發點和歸宿可能完全不同。因為一個能夠帶來巨額財政收入的項目可能既不會給百姓帶來就業,也不會搞活當地經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黨確立了人民利益第一位的價值導向。從這個導向出發作出的決策,最終就不會只是漂亮的政績工程之類,也不會只是具體民生的改善,而更是人民獲得生活更自由、更公平、更多利益和福祉的生存發展環境。(吳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