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發商的營銷策略最終轉化成為國人買房的心理暗示,隻能說房地產市場對國人的“綁架”已通達大腦深處。 |
近日,有媒體在分析國人購房行為特質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個詞匯——“中國式買房”,其明顯特征之一是:關心升值潛力和地段者,遠比關心房子自身質量和舒適度的人多。
雖說“中國式”有點過度貼標簽的傾向,但也不能否認,從很多“中國式”冠名的社會現象中,依稀能夠看到些國人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甚至可以凝練成一種社會問題。“中國式買房”直觀而准確地描摹了國人買房的復雜心理,以及樓市中較為普遍的買方市場現象——價格、潛力和地段成為舉全家之力釋放購買力的三大要素,而用以提升幸福感的房子質量和舒適度卻被偏置了。
換一個角度看,價格、升值潛力和地段,不正是多年來開發商營銷和推高房價的慣用手法嗎?李嘉誠先生曾說:“決定房地產價值的因素,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還是地段。”這句話被內地諸多開發商奉為圭臬,往往拿來做營銷、炒作的法寶。商業營銷通過制造概念吸引眼球,這並非不可。開發商的營銷策略最終轉化成為國人買房的心理暗示,隻能說房地產市場對國人的“綁架”已通達大腦深處。
開發商祭起地段、升值潛力等概念,裹挾著購房者不得不踴躍擠進樓市,因為這些概念很多已經變成了事實,由不得購房者在買房時不首先考慮地段、升值潛力,而把房屋質量和舒適度放到一邊﹔由不得購房者不舉家行動,釋放比房產証上戶主收入水平更高的購買力。其實,購房者買房中的種種“由不得”,最關鍵的誘因來自兩方面:一是房價定價機制幾乎完全由開發商制定,即使同一地段,后開盤的樓盤價格通常會比先開盤的高出許多,從而讓“地段為王”逐漸變成鐵律﹔二是房價不穩定,漲多降少,在房價非理性上漲的過程中,房子的首要功能已不再是居住品,而成了投資甚至投機的商品。所以說,“中國式買房”實質上是房價不合理、不穩定的現實在民眾心理上的反映。
“中國式買房”一方面會加劇“重買輕租”、置業者喜歡一步到位的“中國式”現象,進一步推動市場供應、需求結構的畸形﹔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式買房”心理與開發商營銷策略重合,必然會加劇房價調控的難度。任由“中國式買房”持續下去,買房就會離改善生活、提升幸福感的初衷愈行愈遠。而破解“中國式買房”的尷尬,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加大房價調控力度、建立合理的房價定價機制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