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起哄、轟人,不是個性,而是粗魯。於丹教授雖然因為“心靈雞湯”而廣受質疑,但她在解讀傳統詩詞、傳播古典文化方面確實起了積極作用,尤其是她關於昆曲的講座引起了大家對昆曲的興趣,功不可沒,是很多專業研究者無法匹敵的。 |
起哄、轟人,不是個性,而是粗魯。中國過去的戲院裡面有喝彩、喝倒彩的傳統,但這種文化並不完全健康。按照現代文明來講,不喜歡別人可以選擇沉默或干脆離開,不應以粗魯的言行表示反感。於丹教授昨晚的遭遇,有各種版本流傳,但可以肯定,對這位主辦方邀請的客人起哄,是一種失禮的行為。雖然起哄者未必和北大有關,但這件事發生在北大這座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鎮,始終令人遺憾。
於丹教授雖然因為“心靈雞湯”而廣受質疑,但她在解讀傳統詩詞、傳播古典文化方面確實起了積極作用,尤其是她關於昆曲的講座引起了大家對昆曲的興趣,功不可沒,是很多專業研究者無法匹敵的。她的各種觀點人們完全可以反對,但仍需尊重她發言的權利。
讓人吃驚的是,許多人對少數觀眾的不禮貌舉動不僅不批評,反而宣稱這是北大的個性,“有風骨”,嘲笑於丹教授本該遭此尷尬。這種態度不值得提倡。所謂“有風骨”絕不是敢於起哄,而是敢於質疑並提出獨特見解,應像哈佛大學學生以公開辯論和安靜離開課堂的方式質疑經濟學大師曼昆那樣表達意見,那種看別人不順眼而對他人嗆聲的做法,並非名士風流,而是一種痞相。
公眾往往會因為權威墜地而感到快意,一些人則唯恐天下不亂,這些心態都是當前社會的弊病。社會應該鼓勵主流價值觀,強調人們在質疑、批評和反對別人時保持禮貌和教養。做不到這一點,其觀點和動機都值得懷疑。(本文由曹磊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