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喻中:公知批判切莫傷了社會

2012年11月26日08:54    來源:《環球時報》    喻中    字號:
摘要:公共知識分子的批判還有一個潛在風險不可不察:他們手持批判的利刃,不加甄別的批判有可能劃傷整個共同體對於本土秩序的信心。

公共知識分子普遍喜歡批判現實。有一個頗具代表性的公共知識分子在某處做演講,從頭到尾都是在揶揄、嘲諷現行體制。聽了那些俏皮而尖刻的話,當然有人喝彩,覺得很過癮。但也有聽眾提出了不同意見:“你說這些有什麼用?”演講者解釋說:“知識分子的一個基本職能就是批判現實,通過批判現實推動社會的進步。”

我願意相信這樣的解釋是出於真誠。的確,很多公共知識分子都有嫉惡如仇的品質。他們的批判有某種道義上的依據,並贏得了一些輿論的支持。知識分子的批判類似於查毒軟件,有助於發現一個時代的病症或毒瘤,有助於形成一個更加健全的社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公共知識分子的批判。

但我們也要看到,公共知識分子的批判可能產生積極的效果,也可能造成消極的后果。社會肌體、政治肌體上有毒瘤、有病變,確實應把它暴露在陽光下。但是,批判的利刃應當對准病變的部分,不必把整個軀體劃得傷痕累累。更重要的是,何處是真正的病變部分,還需仔細甄別。某個部位,看上去像出現了病變,但放在水裡洗一洗才發現,原來只是健康肌體上的泥垢。因此,公共知識分子的批判,必須找准批判對象。

此外,公共知識分子的批判還有一個潛在風險不可不察:他們手持批判的利刃,不加甄別的批判有可能劃傷整個共同體對於本土秩序的信心。事實上,既有的社會秩序、政治秩序都是在歷史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如果整個共同體對已經形成的秩序都懷有足夠的信心,那麼,大家就可能齊心協力地抑制某些病變﹔然而,如果大家對未來、共同體都沒有信心,就可能逐漸走向衰敗。在這樣的語境下,公共知識分子的批判就可能異化成為一個不祥的預言。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馬爾克斯1970年曾在委內瑞拉做過一個演講,他講到一個故事,或可引用於此。他說:從前,一個很小的村裡住著個老太太。一天,她一臉愁容地端來早飯,告訴孩子們:“一早起來,我總覺得村裡會有大難。”隨后她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打球輸了,解釋說他媽一早起來說村裡會有大難,所以心慌。接下來這個“有大難”的說法,開始傳給了賣肉的,賣肉的人則將這一消息告訴所有前來買肉的人。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謠言越傳越廣。后來,村裡人什麼都不干了,就等著出事。

下午兩點,天一如既往的熱。突然有人說:“瞧,天真熱!”“這個點兒,沒這麼熱過!”“就是,沒這麼熱。”再后來,人們越來越緊張,萬念俱灰,想走又不敢走。接著,有個人帶頭把家具、孩子、牲口通通裝上車准備離開。隨后,全村都開始收拾離開。剩最后一撥人,決定一把火燒掉房子。整個情景像是一場戰亂。人群中,那個有預感的老太太說:“我就說會有大難,還說我瘋了!”

這個故事可作多種解讀,把老太太的不祥預言用來影射公共知識分子的批判意識並不恰當。但是,如果公共知識分子的批判利刃過度傷害了“村裡人”對“村庄”的信心,那麼,他們與這個故事中的老太太,難道就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嗎?(作者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