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醫生與患者失衡的話語博弈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的患者,似乎會本能地對醫生保持防范。他們傾向於認為,外界對醫生的所有負面指控,都有可能成為自己下一刻的遭遇。 |
11月29日,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生康紅千被患者手持利斧砍死。康紅千的多名同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當時一邊料理康醫生的后事,一邊下決心以后不再讓自己的子女從醫。
從康紅千意外命喪患者之手,到安徽醫大二附院泌尿外科護士長戴光瓊被刺死,再到此前一樁樁令人心寒的傷醫事件,很多醫生已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新的認識和憂慮。一個醫護人員能救千百個病人,而在千百個病人中有一人不滿就可能傷害眾多醫護人員。這種被醫務工作者普遍接受的認識,加劇了他們對職業風險的消極預期,也直接導致了他們不想再讓自己的子女從事醫生這份“危險”工作。此前,中國醫師協會開展的一項調查也顯示,78.01%的醫生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學醫、從醫。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醫生對患者已不再信任。另一方面,患者對醫生的信任也越來越稀薄。在醫生與患者失衡的話語博弈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的患者,似乎會本能地對醫生保持防范。他們傾向於認為,外界對醫生的所有負面指控,都有可能成為自己下一刻的遭遇。尤其是一旦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害,一些被極端情緒裹挾的人,就可能做出傷害醫生的舉動。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任,就在彼此的懷疑與防范中不斷降低。
扭轉當前醫患關系的治本之策,在“內”不在“外”。具體來說,就是要打破醫患矛盾的惡性循環,重建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信任,醫務工作者用“仁心仁術”來減輕患者的病痛,患者和家屬則用理解和尊重來與醫生理性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