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人們的觀念,不同群體對各級領導人的“需要”也不太相同。親民,首先在換位思考,對接民眾真實感受。 |
時代變了,執政環境與條件也變了,但親民的理念沒有變。因為,親民是穿越時空的基本價值,不能變。
習近平同志在深圳考察時,沒有清道封路,車隊與私車並行。走到群眾中間,熱情握手、輕鬆交談。村民稱沒一點架子,網友道“有空常來”。
正如網友所感嘆的“看來風氣真變了”,務實的工作作風、親民的言談舉止,讓社會公眾為之一振。黨的最高領導人,也可以這樣隨和、平實,給人沒有距離感。
想起當年延安的棗園,每年春節毛主席都要在這裡請村裡人吃飯,農民群眾也會帶著軟油糕、油饃給主席拜年。親民,這是延安時期的局部執政所積累的經驗。
時代變了,執政環境與條件也變了,但親民的理念沒有變。因為,親民是穿越時空的基本價值,不能變。
對於領導干部而言,執政為民,首先要執政親民。不親民,群眾就有距離感,心理上就會產生隔膜。
不是說不能交通管制、警車開道,時間緊、公務急的時候,必須而必要。但既是要考察調研,既是要深入群眾,卻先把自己與群眾隔起來,又是清道又是封路,那麼,也就很難做到“密切聯系群眾”。
發展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人們的觀念,不同群體對各級領導人的“需要”也不太相同。親民,首先在換位思考,對接民眾真實感受。
貧困落后地區的群眾盼望領導干部能來家裡坐坐、聽自己訴說﹔發達城市的居民卻在潛意識裡更希望在街頭偶遇領導人,隨意地握握手聊一兩句就好﹔上班族苦於路堵耽擱了上班時間,也會盼望領導干部能感受一下被堵的煩惱……
這便是當下堅持親民的執政理念時,所面臨的真實而復雜的群眾心理環境,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彰顯了不同群體對領導干部“需要”的不同程度和豐富內涵。這固然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去准確把握群眾的心理感受,也更考驗領導人的肚量和身架。
親民的領導者,就在於能夠包容不同群體對自己的需要和不需要,感知不同群體的喜怒哀樂,讓所有群體都有如沐春風之感。親民二字,委實不易,沒有天大的肚量,很難做到最廣泛地聯系群眾、裝下那麼多群眾的事﹔沒有最低的身架和站位,很難看見大寫的人民、很難讓所有人都從內心裡尊敬。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親民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