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鄧海建:重構“名表事件”中的信任鏈條

2012年12月11日09:39    來源:中國青年報    鄧海建    字號:
摘要:毋庸諱言,“表哥”、“表叔”等反腐實証,某種程度上坐實了民意“無風不起浪”的一些偏執。當這樣的想象,代償了制度求証的嚴謹,即便多多“得逞”,依然不能說是公民社會之福。

12月8日,甘肅省紀委就網傳“蘭州市長袁佔亭疑戴名表”事件作出回應,稱袁佔亭所戴的3塊表中,價格最高的隻有25100元。隨后,爆料人“周祿寶”表示,對於甘肅省紀委的調查結果非常不滿意。“網絡陸續提供了蘭州官員袁佔亭在當地快速公交BRT工程建設中涉嫌不作為、老婆參與等直接有據可查的問題,而甘肅省紀委對此並沒有做出回應。”爆料人表示,已擬好相關材料,將其寄給中央紀委。(《成都晚報》12月10日)

當反腐成為公共治理的常態,在“爆料——辟謠——質疑——斷論”的跌宕起伏中,不僅檢閱著世態人心、權力生態,更考量著監督理性、公信質地。“名表事件”稍有風聲,秉持對權力者的合理質疑,公眾自然傾向於寧信“爆料人”的求証,這個道理不復雜:一是在反腐需要極大勇氣和膽識的當下,“爆料人”敢於面對鏡頭、面對民眾,“應該”不會是無中生有﹔二是地方監督部門的回應從邏輯和証據上看,顯得未必那麼扎實。當然,真相從不會來自“應然”,隻有板上釘釘的“必然”,方有公平、正義可言。

毋庸諱言,“表哥”、“表叔”等反腐實証,某種程度上坐實了民意“無風不起浪”的一些偏執。當這樣的想象,代償了制度求証的嚴謹,即便多多“得逞”,依然不能說是公民社會之福。那麼,仔細甄別一下,“名表事件”中的聲音,確實有值得公共議題警醒的部分——最要命的,是“無限不信任”——當公權部門失去信用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這是一個悖論:政府永遠是要接受民意挑刺的,公信永遠是要被質疑的,那麼,在官民對話或博弈的時候,信任就是永遠不存在的?眼下而言,重構“名表事件”中的信任鏈條,也許與窮究“名表事件”的真相一樣重要。

首先,面對公共事件,最理想的狀態是“政府懶於辟謠,科學機構(專業監管)精於辟謠,行業協會忙於辟謠”。因為政府往往利益攸關,多說無益﹔而科學機構或善於求証的制度能給出理據分析,身份獨立而更易於表達﹔至於行業協會等,扮演救火角色,缺哪兒補哪兒。遺憾的是,我們習慣於動輒以政府權威出面“否認”,屢搬石頭自砸腳面之后,反而平添了民眾的不信任感。

其次,尤其是涉及貪腐線索時,信任的前提是公開透明。“名表”不過是個引線,就如當年的“九五之尊”,民眾的不信任在於:名煙、名酒、名表固然消費得起,只是,在這些看得見的奢華之外,還有沒有別的說不出來源的消費行為?對細節的吹毛求疵,不過是財產公開缺位后的“不得已之舉”。財產申報及公示不能到位,“懷疑一切”就成為“寧可錯殺,絕不放過”的美好借口。

有人說,“懷疑與解釋之間的不對稱性在於,懷疑可以無窮無盡地進行下去,而解釋的理由卻總有個盡頭。”類似“名表事件”,靡費在猜謎與解謎上的公共資源日益高企,而一旦事件坐實,信任鏈條不能有序重建,則加在信任失衡與斷裂上的砝碼更為沉重。重構“名表事件”中的信任鏈條,寄望於更為理性與制度化的反腐路徑,蛛絲馬跡才不至於放大成可疑的偏執情緒。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