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專家深知操縱數據來影響人們的意念,並用這個原理操縱選舉,通過把調查或選票上的問題,從“你認為這個候選人真的很好嗎”變成“你認為這個候選人真的很壞嗎”,來改變中間選民的意見流向。大數據一旦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這個問題就會從個例,蔓延成全面影響。中國必須重視這個問題,才不會落入民生上的數據鴻溝。 |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因為開發利用數據的能力差異,各國有可能形成新的數據鴻溝。中國要警惕因為大數據方面的落后,重新拉大與發達國家的距離。我認為要正視以下四種數據鴻溝:
首先是觀念上的數據鴻溝。中國在涉及先進生產力、科技創新的重大潮流方面,總是被動地跟在美國后面。這已不是第一次了,從計算機、互聯網、雲計算……一直到物聯網,回回如此。為什麼中國沒能引領一回世界潮流?根本原因是中國在現代化觀念上,已落后美國一個時代。
大數據其實是托夫勒在1980年《第三次浪潮》中早就預言的,“如果說IBM的主機拉開了信息化革命的大幕,那麼大數據則是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從信息高速公路到大數據,都是以“第三次浪潮”為標志的第二次現代化。然而,中國時下的觀念水平還停留在第一次現代化上,隻對第二次浪潮的東西(如包括高鐵在內的“鐵公基”之類)產生靈光。這是我們步步趕不上趟的深層原因。這個問題不是在科技創新層面能解決的。變被動為主動的關鍵,是跳出就事論事的追趕,形成以信息生產力為基礎發展新文明的觀念。
其次是戰略上的數據鴻溝。美國高度重視大數據,奧巴馬政府2012年3月29日發布了《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提出要收集龐大而復雜的數字資料,並從中獲得知識和洞見,以提升能力。而中國在大數據上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頂層想法,在戰略上又落后於美國一籌。
大數據的戰略價值在於,通過對蘊含意義的數據的專業化處理,獲得意義控制權。在世界史上,人類在第一次浪潮爭奪對胃的控制權,靠把功能專業化,實現生存主動權﹔第二次浪潮則爭奪對錢包的控制權,靠把價值專業化,實現發展主動權﹔第三次浪潮是在爭奪對大腦的控制權,靠把數據專業化,實現意義滿足(所謂“滿意”)的主導權。
從戰略生態鏈上說,意義管價值,價值管功能。美國的思路很明顯,就是用第三次浪潮,把第二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拍死在沙灘上。中國人對此尚未完全察覺,還在熱衷忙活胃和“鐵公基”這些GDP上的事。然而,中國在1820年時就曾是GDP世界第一,結果仍被英國打敗,即便中國重回GDP世界第一,不越過戰略上的數據鴻溝,還會被動挨打。
第三是產業上的數據鴻溝。大數據聽起來很技術化,但大數據的關鍵並不在數據原料的多,而在於數據加工能力上的高,這才是大數據真正的價值。在即將到來的大數據時代,中國如果隻用山西煤老板的眼光看大數據,鑽到數據採礦業這個低端,而不能控制數據加工業,就會成為大數據上的中東、非洲,成為低端的原料和自然資源生產國,錯失上萬億美元的高端發展機遇。
如果中國陷入群龍無首、無頭蒼蠅式的大數據狂潮,大干快上大存儲、大數據中心、大產業園,這樣的大數據產業可能只是肥了投機房地產或鑽稅收優惠空子的人,仍然避免不了落入數據鴻溝。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把產業文章做在數據加工增值上,不光要“收集龐大而復雜的數字資料”,更要著力“從中獲得知識和洞見以提升能力”。美國這一思路值得借鑒學習。
第四是民生上的數據鴻溝。從國際競爭角度講,對大數據制高點的爭奪,實質是在控制未來全球網絡大腦的意念,左右老百姓對意義的解釋權,針對的就是“上兵伐謀”中的“謀”,它關系到一國國民快樂不快樂、幸福不幸福、滿意不滿意的解讀權、裁判權。
美國專家深知操縱數據來影響人們的意念,並用這個原理操縱選舉,通過把調查或選票上的問題,從“你認為這個候選人真的很好嗎”變成“你認為這個候選人真的很壞嗎”,來改變中間選民的意見流向。大數據一旦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這個問題就會從個例,蔓延成全面影響。中國必須重視這個問題,才不會落入民生上的數據鴻溝。(作者是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