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每日電訊:“三無”博導“下崗待業”的另一面

2013年01月14日09:5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章中林    字號:
摘要:博導“下崗待業”,這樣的改革固然有一定獎勤罰懶的積極意義,恐怕也還有許多必須完善的地方。

武漢大學近日傳出消息,無經費、無課題、無成果的“三無”博士生導師將不得招收博士生。這項革新之舉讓武漢大學500多名博導處於“下崗待業”狀態。(1月10日《中國廣播網》)

一次改革就有500多名博導“下崗待業”,據校方的說法是“改革是為了打破以往博導招生的吃大鍋飯的做法。有利於強化導師崗位意識和責任意識,也有利於形成干事敬業、奮勇爭先的氛圍,幫助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看去擲地有聲,效果果真如此嗎?恐怕未必。

大學是社會精神的最高領地,它應該是思想匯聚的舞台,是文化傳承的橋梁,是最具開闊胸襟的海洋。它應該有著兼容並包的精神,而現在卻變成了一切向錢看,大學儼然成了名利場。跑經費、找項目、造成果,一切指向都是經濟利益。在這樣的背景下,還有多少人靜心於教學,安心於科研。恐怕現實是你不跑,你不找,你就下崗。

本來,教授應能保持精神的清高和思考的獨立,現在卻以科研項目的經費和量化指標來考核科研教學,除非陶淵明在世,恐怕沒有幾個人還能安之若素。照此種做法,這是在管理大學,還是在管理企業呢?這所謂的“動態管理”,豈非單純以經濟利益為誘惑,慫恿教授們去跑經費,找項目嗎?如此,還有多少大學的氛圍?一個大學以經費和項目作為炫耀的資本,這和一個企業還有什麼區別呢?未免讓人感覺可悲。

有人說,這項改革給那些混日子的人敲響了警鐘,調動了博導的積極性,給每一個人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真的是這樣嗎?不論其他,隻看他們設置的前置條件:經費項目。在現實語境下,沒有能力的博導也完全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合乎標准的科研項目。他們或許資格不夠,學術能力孱弱,但是有了經費項目不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大學裡,還有許多能力出色而不願鑽營的博導,在這樣的框架之下,他們是不是就隻有被迫接受被淘汰的命運呢?如此說法,警鐘敲給誰呢?公平又在哪裡呢?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有相當一部分教授,以著書立說,傳承民族文化為己任,他們的成果又豈是用三五年就可以計量的。這樣一來,他們是不是也要“下崗待業”呢?

此外,博導雖然以科研為主,但同樣不能忽略對博士的教學。“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大師之大也”,梅貽琦先生這句名言,強調的是大師應以淵博學識、儒雅氣質、治學精神,對學生言傳身教。如果博導們都為了保住位子,為了達到指標,而去跑,而去鑽,那麼他們還哪有時間和精力來教育學生,教育質量也得不到保証。而且,這樣一種比拼經費、競爭上崗的機制,也必然帶來博導之間的矛盾沖突。如此,對於整個大學的發展都會帶來不良影響。

博導“下崗待業”,這樣的改革固然有一定獎勤罰懶的積極意義,恐怕也還有許多必須完善的地方。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