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哈爾濱環衛系統招聘的448名環衛工人中,包括7名研究生。在大學生豬倌、碩士城管等屢見報端的今天,研究生環衛工並不算稀罕事。然而,這種現象反映的某種社會心態值得關注。一個應聘失敗的研究生甚至吐槽:“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編制裡。” |
“死在編制裡”的表白當然是一種偏執,卻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編制壁壘帶來的焦慮
日前,哈爾濱環衛系統招聘的448名環衛工人中,包括7名研究生。在大學生豬倌、碩士城管等屢見報端的今天,研究生環衛工並不算稀罕事。然而,這種現象反映的某種社會心態值得關注。一個應聘失敗的研究生甚至吐槽:“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編制裡。”
誠然,就業選擇是個人自由,掃大街也是為社會服務。可讓人們不解的是,那邊廣州部分環衛工人因低薪上訪,這邊哈爾濱的環衛崗位又讓大學生們青睞有加,原因何在?
恐怕,主要還是待遇上的差異。北國冰城的環衛崗位,戴著事業編制的“帽子”,有著本地戶籍的“本子”,還有轉為公務員的“路子”,含金量不低。而那些廣州環衛工人來自保潔公司,與編制外身份相匹配的工資福利委實不高。同是“馬路天使”,待遇大相徑庭,其原因正在於編制。
這種差異,正是編制誘惑力的一個縮影。在不少人眼裡,不管是事業編制還是公務員編制,都意味著收入的旱澇保收、社會保障的有力兜底。與自主創業、職場競爭、打工生活相比,“編制福利”仿佛一張安穩舒適的溫床,不僅帶給人利益上的實惠,也有精神上的穩定感。
年輕人是一個社會創新創造的生力軍,理應身懷高遠理想、奮斗激情,沒有理由在青春歲月就過早地追求安穩。“死在編制裡”的表白當然是一種偏執,卻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編制壁壘帶來的焦慮。社會生活中,以編制劃線,正式工、合同工、臨時工等不同身份,在收入報酬、社會地位、上升通道方面的差別客觀存在。在宏觀經濟復雜多變、非公企業等“就業海綿”不太景氣的形勢下,這些差異帶來的導流效應更加明顯。
從這樣的意義上講,我們既要重視“編制情結”反映出的青年人價值傾向,更要破解這種心理折射的現實問題。今天社會轉型更加劇烈,社會競爭更趨激烈,人們更加渴求公平正義,不怕苦累就怕沒機會。如此情勢之下,我們尤其應該注意,別讓“編制溫床”消磨進取者的朝氣,別讓“編外風險”加重創業者的心理負擔。如果連血氣方剛的年輕人都削尖腦袋去做單位的“老人”,整個社會不免有滋生暮氣的隱憂。
何以解憂?唯有改革。近年來,從事業單位改革到調整收入分配,從同城待遇到異地高考,不管是改革舉措,還是社會呼聲,都有著相同的意義指向——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障人人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讓每一個人的夢想都有步入現實的梯子。“編制溫床”承載不了中國夢,深化改革,搭建起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舞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夢想才能振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