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曹鵬程:霾散去,圍觀者請留下

2013年01月16日13:07    來源:人民日報    曹鵬程    字號:
摘要:這幾天的霧霾天氣成為熱點,首先因為就在“自家窗外”。呼吸著不那麼暢快的空氣,感受到喉嚨鼻子的不適,誰也免不了會有擔心。媒體的跟進,專家的科普,一些地方PM2.5指數的實時發布,也引起了公眾的更大關注。這種開放式的態度,順應了民意。

  風與雪,讓霧霾減弱,重度污染正逐步好轉。

  這幾天的霧霾天氣成為熱點,首先因為就在“自家窗外”。呼吸著不那麼暢快的空氣,感受到喉嚨鼻子的不適,誰也免不了會有擔心。媒體的跟進,專家的科普,一些地方PM2.5指數的實時發布,也引起了公眾的更大關注。這種開放式的態度,順應了民意。

  當然,這也給各地政府根治污染帶來更大壓力。不管說多少“人人有責”,沒有從法律上建構起共同而又有差別的責任體系,造成霧霾天氣的各種污染排放就很難得到根本遏制。更大的挑戰在於,隨著氣候變化對全球產生的影響,極端天氣出現的概率會越來越多,造成重污染的幾率會越來越大。這時解決污染問題,不能揚湯止沸,更要釜底抽薪。

  美麗中國、全面小康,不僅是一個清新的結果,也是一個付出的過程,需要政府努力,也需要公眾參與。1852年,倫敦大霧倒逼英國首次推出嚴厲措施控制污染,倫敦前副市長羅思義在回憶這段歷史時曾寫道:這種矯正並不是自然而然出現的,它需要政府下決心制定政策以及公眾的支持。

  “公眾的支持”,一方面是以輿論合力,對政府進行鞭策和監督。另一方面,也是每個人身體力行地踐行環保責任。曾有專家斷言,今天的中國已經進入了歷史上環境意識最高漲的時期。30年前我們求溫飽,現在要環保﹔30多年前人們重生活,現在講生態。社會的發展,讓億萬中國人的目光,掠過高歌猛進的經濟戰車,投向低碳生活、生態文明、美麗中國。這是改變最好的時機,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為這種“改變”做好了足夠的准備?

  當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改變,我們能不能承受因此可能帶來的電氣費上漲?當燃油質量提高、環保車上市,我們肯不肯多掏錢加油換車?空調的溫度能不能調得高些,出行能不能多選地鐵公交?甚至當政府出台高峰限行政策時,能不能不用購買第二輛車來“應對”?這些問題,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實實在在的付出,結果卻可能要10年甚至20年后才能看到。

  環保是還歷史債、打持久戰,不能在“吸塵”時才決心綠色出行。霾雖散去,但圍觀者不應走開。保持每天隨手轉發環保帖、追蹤污染事件的環保意識,形成垃圾分類、使用清潔能源的環保習慣,這才是我們向著美麗中國的堅持與努力。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