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海外資本的幫助下,中國成為低成本的制造中心和全球增長引擎。但勞動力成本上升、日益增長的城鎮人口對工作崗位和勞動條件的更高要求,以及與低端制造業伴生的嚴重污染問題,都已經蠶食了中國的成本優勢。 |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月17日報道】題:中國正在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正在失去作為低成本生產基地的競爭優勢,從生產手包、襯衫到生產基本電子元件的各個領域的制造商都在把業務外遷至東南亞等成本更低廉的地區。
中國商務部周三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減少3.7%,至1117.2億美元,為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首次出現年度下滑。
經濟學家認為,2012年實際使用外資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周期性的,受到中國經濟總體減速和歐洲持久的債務危機影響。但應該承認,國內工資水平上升的長期趨勢和其他成本因素造成的競爭力下降、特別是基礎制造業競爭力的減弱也是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
在海外資本的幫助下,中國成為低成本的制造中心和全球增長引擎。但勞動力成本上升、日益增長的城鎮人口對工作崗位和勞動條件的更高要求,以及與低端制造業伴生的嚴重污染問題,都已經蠶食了中國的成本優勢。
為了培育堅實的消費者基礎,中國正試圖調整經濟結構,改變傳統上依賴低端制造業和密集資本投入的格局。
中國吸收的外商投資的很大一部分降幅來自亞洲企業。去年來自亞洲10個經濟體的對華投資下降4.8%。
在外商投資加速撤離中國方面能起決定性作用的一個國家是日本。日本去年流入中國的投資較2011年增長16%,但島嶼爭端引發的兩國關系惡化可能促使日本企業將目光投向別處。
而不少企業也尋求從中國沿海制造業城市遷往成本更低的內陸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