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李浩燃:“爛尾新聞” 如何有下文

2013年01月22日09:06    來源:人民日報    李浩燃    字號:
摘要:近年來,各級政府在回應社會熱點上,速度提升了,力度也加大了。從“表哥”楊達才、“房叔”蔡彬被迅速處理,到雷政富的“63小時落馬”,都說明了這一點。然而,一些地方的回應卻不能令人滿意——表態快,但處理慢﹔發布多,但真相少﹔道歉重,但問責輕。

  防止新聞“爛尾”,亟須機制創新,實現從應急處置到常態治理的轉變

  建筑工程有爛尾樓,輿論場中也有“爛尾新聞”。回顧近期一些熱點事件,不少在媒體聚光燈挪開之后便沒了下文,事情報道出來之后,缺乏持續關注,也不知問題有沒有得到真正解決,新聞“爛尾”現象,表面上看是媒體注意力轉移、熱點轉換的結果,仔細推究,則有一些地方和部門處理事態不給力等原因。

  相比以往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近年來,各級政府在回應社會熱點上,速度提升了,力度也加大了。從“表哥”楊達才、“房叔”蔡彬被迅速處理,到雷政富的“63小時落馬”,都說明了這一點。然而,一些地方的回應卻不能令人滿意——表態快,但處理慢﹔發布多,但真相少﹔道歉重,但問責輕。

  當新聞事件上升為公共議題,公眾不僅追問事實真相,也關心誰來負責、怎樣善后,以及如何避免類似問題重演。對這些追問的應答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如果只是高調應對輿情、消極處理問題,看似開了個好頭,實際上虎頭蛇尾搞“半拉子工程”,這種做法,都是避風頭心理在作祟,對公眾不負責任,不利於解決現實問題。

  新聞容易“爛尾”,但對背后問題的處理不能爛尾。媒體報道常常只是揭了蓋子,暴露了問題,問題之鎖還沒有打開,需要有關部門積極破解,才能讓社會關切有下文,消除“爛尾新聞”產生的現實土壤。尤其在輿論焦點走馬燈似的變幻中,從有關部門到相關干部,更應當有定力,抓住問題不放鬆,不能因為關注度高、影響面廣就多使勁兒,記者一撤就鬆口氣兒。否則,病根不除,新劇情又將再次上演。

  防止新聞“爛尾”,亟須機制創新,實現從應急處置到常態治理的轉變。延長處置鏈條,建立事件調查和處理信息的全程公開制度,才能在公眾目光下不斷推動問題解決。健全監督問責機制,紀檢、監察、司法等部門形成合力,引入社會力量加強監督,才能倒逼干部守土有責、恪盡職守。更重要的是,應從媒體報道、公眾反映中,從個案的披露和發酵中,舉一反三,反思同類現象,查找深層症結,建立防錯糾錯機制,才能了卻舊賬、不欠新賬。

  媒體曝光不是事件的起點,也不是事件的終點。新的輿論格局下,管理部門不僅需要在態度上接受輿論監督,更需要在解決問題上扎實接棒,把熱點壓力化為改進工作的動力。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從一個個熱點事件的回應和處理中有所收獲,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推動社會進步。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