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於家在異地的夫婦來說,“春節回誰家”卻是一個令人糾結的難題。尤其在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步入婚姻的當下,這個矛盾幾成夫妻關系的“雷區”,折射了社會轉型期的煩惱。 |
“一家一個娃,過年回誰家”,不僅事關家庭和睦,更關乎社會和諧,是一道亟待破解的命題
近日,吉林長春一對結婚僅半年的80后小夫妻,因春節時回誰的老家過年,爭執反目而勞燕分飛。
這當然是一樁極端個案。然而,對於家在異地的夫婦來說,“春節回誰家”卻是一個令人糾結的難題。尤其在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步入婚姻的當下,這個矛盾幾成夫妻關系的“雷區”,折射了社會轉型期的煩惱。
這是傳統與現實碰撞的煩惱。
一則故事耐人尋味。男方接到老家母親來電:“兒子,告訴兒媳‘嫁雞隨雞’,回婆家過年是個老理兒。否則,我和你爸在親戚面前會沒面子。”女方母親聞之不悅,對女兒說:“問問你那做計生干部的婆婆,她宣傳計劃生育國策時,不是講‘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嗎?”
這是“空巢家庭”的養老煩惱。
目前,我國1.78億60歲以上老人中,約一半人過著“空巢”生活,遭遇“老來怕空”之痛,因此,尤其看重講究親人團聚的春節。可是我國現有兩億多獨生子女,“四二一”家庭增多,一對小夫妻面對4位老人,顯然分身乏術。而眼下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輔的社會化養老體系,更多的是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不足,沒有相應的服務去緩解老人過年膝下無子的缺憾。
這也是夫妻“無証上崗”的煩惱。
在以往家族主義濃厚的空氣裡,婚姻起著父母侍奉、宗族承繼的功效。而今轉型期的中國,正經歷“核心家庭轉變”,即以親子關系為軸心轉向以夫妻關系為軸心,夫妻雙方的感情越來越為個人所看重。遺憾的是,面對新情勢,多數夫妻沒有崗位培訓,缺乏現代婚姻家庭觀念和技能的指導,“一見鐘情,婚了。一怒之下,離了”,閃婚、閃離現象日益突出。
過年圖的就是一個歡樂祥和,如果為“春節回誰家”鬧得不愉快,甚至離婚,會進一步削弱傳統節日的現實土壤。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家一個娃,過年回誰家”,不僅事關家庭和睦,更關乎社會和諧,是一道亟待破解的命題。
對此,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養老服務能力建設,創新服務方式,豐富服務內容,如組織空巢老人旅游過年等。兒女應關注對父母的精神贍養和親情滋養,回家過年固然很好,常挂念父母、常關心父母更加重要。作為老人,也要體諒子女的不易,多換位思考,做好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的結合。
幸福的婚姻,不是沒有問題的婚姻,而是善於解決問題的婚姻。夫妻雙方應有學習意識,懂得婚前重選擇,價值觀不認同,如大男子主義、女權主義嚴重者不選擇﹔婚后重協商,多些理解,多些寬容,就有智慧“解開一團麻”,家和萬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