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未來三十年工資仍然以1978年的速度上升,到2046年人均年收入將高達118萬元,考慮到指數級上升,則將遠超一百多萬。資產品價格上升必須納入考量范圍。 |
增長的工資隻夠買個馬桶,國家統計局再次陷入居民收入被增長漩渦。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0.7%,不僅跑贏了7.8%的GDP的增速,也遠遠跑贏了通脹。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2695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2.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增速比上年加快1.2個百分點。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7%,比上年回落0.7個百分點。
從2012年開始,我們可以看到城鄉收入中位數,這是一大進步。2012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2198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位數7019元。對比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1911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位數為6194元。
在國家統計局取樣的范圍內,結果就是如此,每年收入都在快速增長,高收入人群增長更快,因此導致中位數較平均數低。依然是不平衡與質疑,筆者並不認為國家統計局有意造假,那裡的撒謊者並不比其他地方更多。
不平衡的原因首先基於心理影響。很少有人質疑收入數據的真實性,城鎮一個月2千多元的工資收入並不算多,不過,有龔愛愛這樣的富豪在前,沒有任何一個資產缺失者會覺得工資收入是公平的。人們對收入差距的厭惡,導致對自己工資與地位的不滿,這是典型的經濟心理現象。收入差距越大,類似於龔愛愛這樣的富豪越多,人們的不滿也就越強烈,最終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對自己工資待遇不滿,第二是對高收入人群的普遍不滿。
人們收入的增長被貨幣購買力下降抵銷,貨幣購買力下降的速度遠高於公布的CPI數據。
雖然CPI以每年3%到4%左右的增速緩步上升,不過人們從現實生活中所得到的結論使他們對CPI嚴重質疑。以1978年到2009年的消費價格為例,面粉價格從每斤0.185∼0.22元,上升到1.19∼1.92元,幅度在5.4∼10.38倍,衣服類從每套10∼20元,上升到100~500元,幅度在5∼50倍,交通類以北京地鐵票價為例,從0.1元上升到2元,幅度為20倍; 居住類以水費為例,從每噸0.12元上升到目前3.7元,幅度為30.8倍。筆者到路邊燒烤攤,這是免除了一切費用在取締陰影籠罩下的市場,可以反映最低生活水准者所需要支付的食品成本。從2010年到2013年年初,一尾小魚從6元上升到10元,蔬菜價格上漲一倍。也就是說,僅就食品而言,三年上漲一倍左右,每年漲幅高達16%以上。
1978年全國職工月平均工資為51.25元,年平均工資為615元,2012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26959元,上漲43.8倍。如果未來三十年工資仍然以1978年的速度上升,那麼,到2046年人均年收入將高達1180804.2元,如果考慮到指數級上升,那麼,人均工資將遠遠超過一百多萬,與現在的日本工薪族基本持平。
人均工資上升如此之快,人們依然為生活與養老犯愁,看來,有些生活必須品價格的上漲,落在了統計局視線之外。
資產品價格上升必須納入考量范圍。
作為個人生活的必須品房地產價格直線竄升,在大城市,五年價格翻番毫不為過。統計局將房地產作為投資品,沒有錯,但對於普羅大眾,房地產是生活必需品,他們必須以投資品的價格獲得必需品。投資品的增加,既擴大了融資渠道,也加劇了貧富分化,無論何種礦藏,無論何種股票,最終會被兩類人獲得,有權有勢或者有能力。這樣的投資市場沒有稅收、官員財產公開等加以約束,將成為普通人的地獄。
統計數據爭論不休,如果我們沒有辦法估算真正的貧富差距,起碼可以用正確的資產品價格、食品價格加以校正。要搞清楚目前的貨幣發行與物價,請教拎菜籃子的媽媽們,是回歸常識、尊重生活的最好途徑。
(注:本文轉載自“葉檀--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