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博採眾長

蔣豐:探訪長崎百年華校 感受歷史巨變

2013年02月16日10:11    來源:海外網    蔣豐    字號:
摘要:人們常說,華團、華媒、華校,是海外華僑發展史上的“三大法寶”。依記者看來,前兩者伴隨著時代與政權的更迭,總會有種種不同的變化,乃至被排斥、被遺忘,惟有華校,才是永恆的,那種教育結果的穿透力至今仍然發揮著作用。

至少,在日本的江戶時代,也就是幾乎與中國清代相同的時代,日本的寺院裡面都有“寺子屋”,也就是教孩子們讀書的地方。相比之下,那時,清代的寺院大多不具備這種教育功能,要讀書的孩子,是需要進“私塾”的。前者,是不要學費的﹔后者,是要交納“束修”的。前者,實行的是普及教育、庶民教育、快樂教育﹔后者,實行的是少數教育、精英教育、戒尺教育。每念及此,總有一種心痛,因為中日兩國后來的教育水平之差,是與此有關的。

不過,2013年2月12日,當記者佇立在日本長崎“孔廟”的一幅老照片的面前時,才想到中國的“孔廟”也曾發揮過“學堂”的功能。引領記者參觀的中國駐長崎總領事李文亮指點著照片娓娓道來:1893年,中國清朝光緒十九年,日本明治二十六年,在清政府駐長崎總領事張桐華的呼吁下,特別是在得到清政府資金的援助后,長崎華僑華人重新修建了“孔廟”——這是日本現存十四所“孔廟”中唯一一所由華僑華人興建的“孔廟”。1905年,中國清朝光緒三十一年,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在清政府駐長崎第七任總領事卞綍昌的呼吁下,清政府再次出資,總領事本人也親自捐款,再加上華僑華人的踴躍捐助,“孔廟”內修建起日本九州地區唯一一所華人學校——“長崎華僑時中小學校”。說到這裡,李文亮總領事指著老照片上的清朝總領事幽默地說:“我現在的職位就相當於他當年的職位”。接著,他指著照片上的孩子意味深長地說:“當初,他們就在這裡接受祖國的母語教育。”

人們常說,華團、華媒、華校,是海外華僑發展史上的“三大法寶”。依記者看來,前兩者伴隨著時代與政權的更迭,總會有種種不同的變化,乃至被排斥、被遺忘,惟有華校,才是永恆的,那種教育結果的穿透力至今仍然發揮著作用。

記者了解到,這所華校的“時中”二字,取自中國古典“四書”之一《中庸》裡面“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顯然是希望華僑子弟能夠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隨時守住中道,無過與不及。用今天的語言講,就是希望這些孩子們未來能夠成為中日交流的橋梁。

或許因為奉行這樣的教育理念,“長崎華僑時中小學校”很快得到長崎縣政府的認可,成為當地一所“私立小學”,至今已經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當年,開學的時候,有男生47人、女生13人。到1919年,這裡的學生達到200人左右。

祖國強,華僑興。祖國衰,華僑弱。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后,大批華僑回國,“長崎華僑時中小學校”的學生激減到60人左右。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以后,學生的人數才逐漸增加。

進入上個世紀60年代以后,伴隨著華僑華人融入長崎主流社會,他們的子女紛紛進入日本人學校讀書,“長崎華僑時中小學校”的學生再次減少。到1988年,這所學校送出了最后兩名畢業生。但是,如果仔細計算的話,這所學校從建校至此,一共送出2000多名畢業生。

1989年,順應時代的變化,“長崎華僑時中小學校”改名為“長崎時中語學院”。該院院長郭定儀告訴記者,現在,每逢周末,這裡有20多名華僑華人子女來補習中文,同時還有不少日本人在這裡參加入門、中級、高級中文班。長崎地方中國留學人員友好聯誼會(學友會)會長等在這裡擔任教師。

恰逢春節,記者沒有能夠看到“長崎時中語學院”學習的風景。在心存遺憾的同時,百年華校的變遷史仿佛又在給我們講述了一種落地生根的不屈精神。

中國駐長崎總領事李文亮則表示,“這裡,今天終於實現了中國人與日本人一起學習中文的夢想。今后,我們還要動員方方面面,加大對長崎地區華文教育的投入。”

(來源:日本新華僑報網)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