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於國民黨軍隊的傷亡人數,大陸方面稱國民黨軍隊死傷9000多人,國民黨方面則稱陣亡1267人,傷1982人,共3249人。不過,金門在1953年建立的金門地區國民黨軍隊陣亡將士公墓,安葬了4500具遺體。 |
我在2010年第2期《名人傳記》上讀到《湯恩伯與蔣介石恩恩怨怨》一文,內中稱 1949年10月24日(應是25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九千余人登陸金門之后,“全軍官兵全部犧牲。國民黨方面指揮金門戰役的主管正是湯恩伯。”
恰巧當時我剛從台灣金門歸來,我趁在台灣度假一個月,去金門住了四天。我在金門詳細參觀了古寧頭戰史館,並騎自行車訪問了當年的古寧頭戰場。1949年10月的金門戰役,台灣方面稱之為古寧頭戰役。古寧頭戰役前期的國民黨軍隊指揮官是湯恩伯,后期是胡璉。據國民黨方面統計,中國人民解放軍分三批登陸金門,總人數為9086人(其中船工約350人),並沒有“全部犧牲”。在古寧頭戰役中,解放軍被俘總數為5175人,陣亡為3873人,還有50多人失蹤。我在金門的古寧頭戰史館看到成批的解放軍俘虜高舉雙手投降的照片、巨幅油畫。最后一個被俘的是解放軍253團團長徐博,他躲在金門主峰太武山北側山洞中,直到1950年1月因在夜晚偷吃附近田地中的紅薯而被捕。
這些俘虜被押往台中干城營房和東海岸綠島的“新生營”實施“新生訓練”,其中包括244團團長邢永生、參謀長朱斐然、251團團長劉天祥、政委田志春、參謀長王劍秋、244團政治處主任孫樹亮、251團副團長馬紹堂等。經過“教育改造”之后,有900多人(年齡較大、受過傷以及表示堅決不肯留台灣的)於1950年5、7、9、12月分四批被載上漁船遣返大陸。這些人在南京、杭州和福州接受審查之后,大都被開除黨籍、團籍和軍籍,回鄉務農。也有的被判刑。直到1983年中共中央發出文件,要求對金門被俘人員進行復查處理。絕大多數人恢復了黨籍、團籍和軍籍,改為復員軍人,補發了復員費。
大部分戰俘留在了台灣,其中年輕的被補入國民黨軍隊,也有的安置到台灣各地工作。如原244團的醫務人員趙寶厚,被俘后編入國民黨部隊,在台灣上了軍校,成了軍醫,退伍后在台灣開牙科診所,1988年帶著台灣的妻女回山東泰安探親。他們西裝革履出現在那些在大陸回鄉務農的昔日戰友面前,雙方都不勝感嘆!
金門戰役中大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連獲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巨大勝利之后,產生輕敵與急躁情緒所致。從此蔣介石殘部在台、澎、金、馬站穩腳跟,海峽兩岸的對峙之勢從此形成。
歷史畢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當戰場的硝煙漸漸散去,歷史的本來面目就會慢慢顯現。
我查閱文獻,發現所謂中國人民解放軍九千余人登陸金門之后“全部犧牲”,其源出於1949年10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粟裕、袁仲賢、周駿鳴致第十兵團葉飛、陳慶先的電報。毛澤東在1949年10月29日的《軍委關於攻擊金門島失利的教訓的通報》[1]中,引述了粟裕等電報內容,稱“全部壯烈犧牲,甚為痛惜”,並指出“此次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者”。
當時,由於戰場情況不明,同時也為了穩定軍心,稱登島部隊“全部壯烈犧牲”,猶情有可原。但是在1987年把《軍委關於攻擊金門島失利的教訓的通報》收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一冊時,對登島部隊“全部壯烈犧牲”不加注釋說明事實真相,已屬不應該。至於到了2010年仍在鼓吹“全軍官兵全部犧牲”,則是在撒謊——因為作者也知道並沒有“全部犧牲”,而是為了與毛澤東1949年10月29日的電報保持“口徑一致”。
至於國民黨軍隊的傷亡人數,大陸方面稱國民黨軍隊死傷9000多人,國民黨方面則稱陣亡1267人,傷1982人,共3249人。不過,金門在1953年建立的金門地區國民黨軍隊陣亡將士公墓,安葬了4500具遺體。這些戰死者還包括在大擔、二擔以及南日島戰死的國民黨軍隊將士,而大擔、二擔以及南日島的戰斗規模遠比金門之戰小,可見國民黨方面公布的在古寧頭戰役中“陣亡1267人”,這數字是明顯縮小了的,正確的數字應是“陣亡3500人”。
(注:本文轉載自“葉永烈--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