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張頤武:善講跨文化故事,“李安”會更多

2013年02月26日09:47    來源:《環球時報》    張頤武    字號: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想與越來越多的好萊塢跨文化題材電影對抗,中國電影也必須盡快學會講述“全球故事”。要實現這個目標,前提就是中國電影業首先要在本土立足,能夠在本土與好萊塢打個平手,才能逐步進入全球市場。

來自中國台灣地區的華人導演李安25日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由此讓一些人產生“大陸電影限制太多,是導致中國大陸電影無法獲得國際普遍認可的根本原因”的觀點。這或許是一種合理的邏輯,但我們要從李安身上看到另一面,即他是一位善於講述跨文化故事的優秀華人導演,而這才是中國在電影方面缺少軟實力的最大啟示。

毫無疑問,李安再度得獎是有長期功力積澱的。一方面,李安在全球電影的地位已經非常高,其業內成就廣受贊譽,已經有了口碑、票房和藝術成就都獲得認可的成熟作品﹔另一方面,他特別善於操作跨文化題材,已經跳出中華文化的影響,可以處理不同文化、信仰背景下的電影題材,這種特色使他能夠適應全球電影工業“文化混雜性、兼容並包”的特性,從而產生了這部加拿大小說家撰寫、以印度人為主角、由華人導演執導的電影作品。

從李安的成功可以看出,全球電影模式正在逐漸形成,順利跨越文化障礙、講述全球故事不僅能取得電影業的商業成功,也能實現文化價值的傳播。如《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等好萊塢影片,不僅故事背景、演員不屬於美國,連文化理念也不同於傳統的好萊塢題材電影。可以說,美國電影工業不僅從全球搜集創作題材,還大力促成全球電影人才成長並為其所用,利用他國文化背景下成長的電影人才來壯大其電影工業。與之相比,中國最近幾年也開始大力支持拍攝國際題材的電影,並引入他國人才,但這些人才更多屬於技術型,如煙火師、特效師。由此看,中國需要繼續對好萊塢的跨文化電影人才培養經驗尤其是李安等人的成功經驗好好揣摩和學習。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想與越來越多的好萊塢跨文化題材電影對抗,中國電影也必須盡快學會講述“全球故事”。要實現這個目標,前提就是中國電影業首先要在本土立足,能夠在本土與好萊塢打個平手,才能逐步進入全球市場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要熟悉、了解別人怎麼做,學會使用國際電影的通用語言,解放創造力、想象力。在學習借鑒之后,就要開始逐步進行低成本嘗試。必須明白,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做全球性商業大片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為中國缺乏駕馭全球題材的電影人。

不過,李安的歷程可以給我們一些經驗,他當年是從低成本影片、藝術電影入手,逐步從好萊塢邊緣融入主流,因此,中國電影也應厚積薄發,從小而大,創造機會和環境培養熟悉海外文化的年輕一代電影人。

我們也要看到,好萊塢電影雖越來越不局限於美國市場,但其主流依然是美國價值觀,《逃離德黑蘭》的得獎就說明了這一點。中國要想通過電影在國際上提升軟實力,困難依然很大,最近幾年也沒有突出的成就。這種現實情況其實提醒我們,不應再讓自己的電影在本民族文化中浸潤太深,應逐步學會講述“全球故事”。其中,最現實的一個途徑就是“借力打力”。當前,好萊塢電影正在積極謀求進入中國市場,而要獲得中國市場准入,其價值觀就必然要有所調整,在電影拍攝中也要嘗試與中方人員進行更多的合作、溝通,這顯然有助於中國電影人從李安等好萊塢同行的成功經驗中學會講“全球故事”,使中國電影更加有國際親和力、吸引力。▲(作者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分享到:

(責編:實習生 陶詩儒、知竟)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