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鎘超標大米已經流入口糧市場。它們是如何流出來的,目前是個謎。更可怕的是,如果不是兩地國有糧企互掐,公眾大概不會知道這一內幕。不管是糧庫還是糧食銷售企業,理當嚴把質量關,以確保大米的食用安全。可是,在這起大米鎘超標的“羅生門”事件中,我們看到的是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推諉,絲毫不顧公眾的健康。 |
據《南方日報》報道,2009年深糧集團從湖南採購了上萬噸大米,經深圳質監部門檢驗,該批大米質量不合格,重金屬含量超標。質檢部門的意見是:這批大米不能食用,隻能用於工業。但隨著大米市場價格上揚,深糧集團又將這批大米向外銷售,使之流入口糧市場。
市場抽檢結果表明,鎘超標大米已經流入口糧市場。它們是如何流出來的,目前是個謎。更可怕的是,如果不是兩地國有糧企互掐,公眾大概不會知道這一內幕。不管是糧庫還是糧食銷售企業,理當嚴把質量關,以確保大米的食用安全。可是,在這起大米鎘超標的“羅生門”事件中,我們看到的是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推諉,絲毫不顧公眾的健康。
廣東方面說,湖南糧庫明知大米鎘超標現象普遍存在,隻能用於工業而不能食用,它們對外出示的檢驗報告卻都是合格的﹔而按湖南糧庫的說法,深糧集團一方面拿著鎘超標的檢測報告,以向媒體曝光相要挾迫使糧庫壓低進價,另一方面仍舊將鎘超標的大米對外出售。在它們眼裡,大米鎘超標似乎無關緊要,隻要不影響賺錢就好。大米鎘超標檢驗報告本應起到阻止“毒大米”流向市場的作用,在這起事件中卻成為要挾對手、謀取更多利益的籌碼。
隻要給錢,企業就能拿到合格的檢驗報告,完全無視大米普遍鎘超標的事實﹔而質檢部門隻認有沒有QS(食品市場准入)標識,如果包裝有這個標識,就幾乎不抽檢,即便檢測到大米重金屬鎘達到《食品污染物限量》強制性國家標准2倍以上,也配合二者對外封鎖消息至今。質監部門如此“質監”,如何取信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