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導致霧霾的最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燃燒排放,在中國主要是煤和汽油的使用。中國人從農耕生活方式轉變為現代生活方式,能源排放不可能減少,中國人不可能全面回到人人騎自行車的時代。而轉變能源結構和提高能源效率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除非在短時間內完全改變能源結構,否則不可能一蹴而就——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
昨天北京的天空經歷了戲劇性的演進過程。早晨人們迎來霧霾嚴重的深灰色天空,接著春風浩蕩,但帶來的卻是肆虐的沙塵。
如果在接下來這個春天,這樣的揚塵天氣像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的霧霾那樣頻繁光顧,可以想象,公眾的批評和反思角度會從能源排放轉移到生態破壞、草原沙化。北京市相關領導可以鬆口氣,輪到內蒙古、河北西北部的相關部門為揚塵天氣做解釋、表決心了。
進入新世紀后,曾有段時間,西北、華北地區的揚塵天氣接連不斷。這引起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廣泛關注,包括退耕還林、退耕還草、草原禁牧在內的一系列措施相繼出台。之后的幾年,西北、華北的沙塵天氣明顯減少,直至在最近幾年,華北地區甚至出現整個春天都沒有明顯揚塵天氣的情況。單從這幾年情況看,人們很容易把生態治理和沙塵暴減少看成完全的因果關系,但如果把眼光放在更長遠的歷史中來分析,這種因果關系並不是一定存在。
半生致力於沙塵暴成因研究的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楊勤業先生2003年接受採訪時表示:“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我國北方地區曾經經歷過一個沙塵天氣的高發時段,在西北、華北很多地方,沙塵彌漫導致對面看不到人影的情況經常出現,只是到了80年代初至90年代后期沙塵明顯減少,直到最近兩三年沙塵天氣才再次呈現上升趨勢。”作為一個北方人,楊先生的說法與我個人感受相符。在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人為因素對植被的破壞程度要遠遠輕於八九十年代。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証明,目前這種類型的沙塵暴從2200萬年前就開始了,黃土高原就是沙塵暴的杰作,太平洋島國上的土壤幾乎都來自於沙塵暴。沒有沙塵暴,就沒有東亞和太平洋上島嶼現在的地形、地貌。
也就是說,沙塵暴從本質上是一種自然氣候現象,人類的活動只是在局部小范圍影響其強度或者頻率。內蒙古草原和河北北部的植被恢復有利於減少北京天空沙塵的濃度和頻次,卻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它對我們生活的干擾。
相對而言,霧霾的產生和人類生產生活相關度更高一些。但那些完全忽略地形、氣候條件,用霧霾否定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看法也不科學。北京今年的霧霾天氣一下子增加這麼多,而現實情況卻是汽車總量增加很少、擁堵並未加劇、城區使用天然氣比例顯著提高。所以霧霾天氣突然增加到底有多少氣候原因、到底有多少人為原因也需要用科學的態度和手段深入研究。
導致霧霾的最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燃燒排放,在中國主要是煤和汽油的使用。中國人從農耕生活方式轉變為現代生活方式,能源排放不可能減少,中國人不可能全面回到人人騎自行車的時代。而轉變能源結構和提高能源效率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除非在短時間內完全改變能源結構,否則不可能一蹴而就——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作者是央視財經頻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