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會”是中國特色的,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或許,因為如此,這樣一種民主政治方式常常不被西方政治文化所接受,也不斷受到來自西方輿論的詬病,而也正因如此,堅守並不斷完善“兩會”制度顯得尤為珍貴,提升代表們參政和議政質量顯得更加意義重大。 |
美國《僑報》3月2日文章,原題:關注中國兩會,期待更多“牛肉” 因為是換屆年,這場中國人一年一度的“政治盛會”在今年尤其受到外界關注。
關注或者觀察“兩會”,不同的群體、組織機構和個人當然會有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心態、不同的認知方式和不同的目的。就拿今年報名參與報道的中外媒體記者來說,有看門道的,更有看熱鬧的﹔有關心實質內容的,也有隻關注那些外在形式的﹔有人關注會議的結果,有人關注過程,有實話實說的,也有曲意解讀的,這促成了報道的豐富性、多元化,也使信息變得復雜和渾濁,讓受眾“眼花繚亂”。
從以往的情況來看,大陸的“兩會”既是一個密集的“政策發布會”,也是各種觀點交鋒、碰撞的“討論會”,議題很多,熱點很多,面對如此強大“信息場”,我們該關注什麼?又期待什麼?
我們既要關注政府過去做了什麼,兌現了多少承諾。還要關注政府未來能做什麼,有什麼措施保障目標的實現。“兩會”的會期是否縮短不重要,會議期間制定了哪些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政策或施政目標更受人關注﹔政府施政報告是長是短不重要,報告中有多少“牛肉”更受期待﹔中央部委變大或縮小不重要,這些部委能否經過改革實現事權統一、提高效率、盡職盡責更重要﹔“兩會”上收到的議案和提案是多是少不重要,哪些議案提案能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切實幫助中國解決當前亟待解決的“國脈民瘼”問題很重要。
比方今年來說,民眾普遍關注的問題其實都很清楚,是反腐敗與改革問題,是貧富差距與收入分配問題,是通貨膨脹與樓市調控問題,是空氣污染與灰霾治理問題,等等﹔關鍵不在於如何空談問題,而在於如何拿出行之有效的治病藥方以及行動措施,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牛肉”。
“兩會”是中國特色的,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或許,因為如此,這樣一種民主政治方式常常不被西方政治文化所接受,也不斷受到來自西方輿論的詬病,而也正因如此,堅守並不斷完善“兩會”制度顯得尤為珍貴,提升代表們參政和議政質量顯得更加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