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財政運用得是否科學,是否符合經濟環境和民生現實,不能光看“賬本”數據。正如代表們討論時所說,資金投入后,能否投到最需要的地方、最薄弱的環節,更是關鍵所在。 |
□聚焦全國兩會
預算制度的改進,推動著政府花錢慣性的轉變,形成了新的約束。有新意,也有堅持。今年的“國家賬本”,堅持民生為大的特點越發鮮明。
本報特約評論員徐立凡
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關於201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正被代表們審議。與往年相比,這份“國家賬本”又多了些新亮點,其公共特色也越加鮮明。
新亮點特別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全口徑預算實心化。今年的預算報告首次將已經試編3年的社保基金列入,這是2011年將國有資本經營納入預算后又邁出的重要一步。至此,全口徑預算體系得以初步搭建。預算制度的改進,推動著政府花錢慣性的轉變,形成了新的約束。
其二,財政政策更顯積極。與2012年相比,今年財政赤字安排為1.2萬億元,比去年淨增50%。這種“激進”與貨幣政策的謹慎形成了強烈對比,反映出調控手段的成熟。貨幣效應,固然能在短期內帶來正收益,但也蘊藏著巨大風險。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優化財政政策,更能帶來實質性增長。
其三,重視實體經濟境遇。近年來,實體經濟屢遭乍暖還寒,除了外部環境因素,也與稅收機制不夠優化有關。預算報告提出,2013年將推進稅收制度改革,擴大營改增試點范圍,進一步優化增值稅制度。營改增的目的,是創造較為公平而非厚此薄彼的稅收環境,幫助企業踏踏實實做實體,而不是追求投機性盈利。盡管試點中也曾發現問題,但邊推進稅改,邊解決試點中發現的問題,對改善實體經濟環境,保持中國制造的競爭力意義重大。
有新意,也有堅持。今年的“國家賬本”,堅持民生為大的特點越發鮮明。2013年中央財政的主要支出項目,增長超過兩位數的多是民生領域。醫療衛生支出增長27.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3.9%,都超出GDP預期目標很多。與之相比,增長最低的是公共支出。包括三公消費的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為1.5%,低於CPI管理目標,實際上很可能出現負增長。
當然,財政運用得是否科學,是否符合經濟環境和民生現實,不能光看“賬本”數據。正如代表們討論時所說,資金投入后,能否投到最需要的地方、最薄弱的環節,更是關鍵所在。過去曾出現過的重復投資、資金使用效率低下、預算過於粗放等問題,留下了不少教訓。此外,盡管大的全口徑預算體系已經搭建起來,但還有不少預算性收入,游離於監管之外。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制度建設的持續努力。財政預決算,應該更加科學、更加精細、更加易讀,預決算體系需要更加剛性,對於可能的系統性風險應有及時監測。如此,“國家賬本”已經體現出來的公共服務性和民生傾向,才能獲得切實的機制保障。
(原標題:“國家賬本”的新意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