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質量、有價值的提案,往往承載著民意的真實訴求,這種民意訴求能否抵達政府相關部門,只是第一步,民意到達之后會引起怎樣的重視以及作為,恐怕是更重要的。相關部門籠統空洞的回答,讓代表委員們如何反饋給他所代表的民眾?如果以同樣籠統空洞的答復反饋給民眾,那代表委員們又將如何贏得民眾信任? |
一些政府職能機構對民眾訴求和建議的空洞答復,恐怕由來已久。但某些政府機構對於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議案提案也反應冷漠,倒是讓人有些訝異。
按照程序,代表提出建議和議案后,負責辦理的政府部門需在規定時限內作出書面答復。然后代表對於該書面答復,給與“不滿意”、“滿意”等評價。近日,參加全國兩會的人大代表鐘南山院士被問及對政府部門建議辦理滿意度時表示:多數是“不太滿意”,少數是“不滿意”,“滿意”不是非常少,就沒有。(據《新京報》)
代表鐘南山不滿意的原因,是因為有些“政府部門經常是原則性答復,不具體,甚至空洞,這樣的答復,看了一遍以后就不想看了”。有此感觀的,恐怕不止鐘南山院士一人,全國政協委員崔永元也認為,有些政府部門辦理建議的回復“很程式化”。甚至,有些代表委員,因為得到的答復比較籠統,不知是否被採納了,隻好連續幾年都提同樣的建議,以換取反饋,引起重視。
如果說,對於個別代表委員不著邊際、違背常識的建議報以程式化的答復是無可奈何的話,那對於一些有價值的、真正能夠代表民意的建議,答復虛與委蛇,難免讓人沮喪。比如鐘南山院士關於食品安全、藥品管理、基層醫療等領域的建議,是建立在嚴謹調查和嚴密的數據支撐之上,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可是得來的回復卻空洞無物,這怎能讓人滿意?
誠然,全國兩會是一次建議意見的抵達。但,代表委員的意見建議只是抵達兩會、抵達政府部門就算旅程的終止?就算代表委員們為民建言、為國獻策的政治使命的完成?顯然不是。高質量、有價值的提案,往往承載著民意的真實訴求,這種民意訴求能否抵達政府相關部門,只是第一步,民意到達之后會引起怎樣的重視以及作為,恐怕是更重要的。一些部門籠統空洞的回答,讓代表委員們如何反饋給他所代表的民眾?如果以同樣籠統空洞的答復反饋給民眾,那代表委員們又將如何贏得民眾信任?
應該看到,政府對議案提案的重視程度在提高,辦復效率也在提升。如據調查統計,十一屆政協期間的28930件提案中,有26583件提案已辦復。但議案提案的辦復質量也的確存在一些不能令人滿意的現象。因此,為了促成代表委員監督權的有效行使,須建立完善的議案提案督辦機制。而完善督辦機制的前提,則是建立透明的議案提案流轉體系。代表委員們提交了什麼樣的議案提案,這些議案提案流入了那個職能部門,辦理的情況如何。在公開透明的環境下,輔之以有效的問責機制,想必相關部門不敢再用空洞話語來搪塞代表委員。而這種機制的建立,同時還能監督代表委員的履職情況,從中看出哪些代表委員是真正在為民建言,哪些代表委員是在敷衍履職。
每一份用心寫就的議案提案,都飽含厚重的民意,面對民意,政府職能部門理應重視並積極回復。吳邦國講話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黨在國家政權中充分發揚民主、貫徹群眾路線的最好實現形式。民眾通過代表委員來反映訴求、監督政府,政府部門也須認真對待每一位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須知,平均每位代表身后都有67萬顆人民的心在期盼,中國式民主不能卡在政府不作為這一環。
(作者是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