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無論是“反孔”現象還是“尊孔”現象,都是韓國學者的一種“去中國化”思潮,隻不過前者把孔子說成是韓國人,而后者則把孔子說成是古董或百無一用的書生而已。 |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祥明大學教授金經一近日出版《儒學誕生的秘密》一書,稱“儒學並非孔子創立”,而是中國“當時創建政治社會合議機構的過程中出現的文化現象”。筆者認為,金教授這一觀點即使不是故作聳人聽聞之舉,也是缺乏學術依據的無根之談,再度反映了韓國人日趨嚴重的“孔子焦慮症”或“文化焦慮症”。
儒學不是孔子一人憑空創立或獨自創立,這在中國學界是一個常識,絕非金教授所說的中國學者無人敢說出來。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上”和“下”的界限就是孔子。前兩千五百年,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悠久而巨大的文化傳統。孔子是這一傳統的繼承者、解釋者、創新者和集大成者,並由此奠定了后兩千五百年中華文明發展的格局和氣象。所以,民國時期國學大師柳詒徵先生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
孔子是儒學的主要創始人,同樣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為此前的中國文化傳統,主要體現在禮法制度、風俗習慣等方面,是孔子為其注入了新的精神元素和價值觀念,並使儒學成為一門嶄新的學問,所以明代大儒王船山說:“法備於三王,道著於孔子”。在新的精神元素和價值觀念中,“仁”是一個核心概念——“仁愛”是儒學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所在。根據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一書統計,“仁”字在《論語》總共出現了110次之多。但是,金教授卻稱“孔子時代所使用的文字當中,根本沒有‘仁’這個字”,可謂無知者無畏,學術不嚴謹未有甚於此者。
十多年前,金教授出版《唯有孔子死了,國家才能生存》一書,認為儒學給韓國社會帶來了種種弊端,甚至影響了韓國的生存和發展,也因此激怒了韓國的孔子追隨者,以至於深陷損害孔子名譽訴訟案。此次他在《儒學誕生的秘密》一書中提出“儒學並非孔子創立”的觀點,可謂是二度挑戰或顛覆孔子作為聖人的地位以及作為東亞儒家文化圈象征符號的成說,必將再次傷害儒家信徒的感情並引發廣泛爭議。
金教授顛覆孔子和儒學的觀點,與韓國近些年來有些學者或論証孔子是韓國人后裔,或力主把韓國祭孔大典申請為世界非物質類文化遺產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種“反孔”或“尊孔”的爭議,實際上是韓國的一種“孔子焦慮症”或“文化焦慮症”。
在歷史上,韓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即使現在都被稱為“儒教國家的活化石”。但是,韓國近代以來先是受日本侵略,后又受歐美文化影響,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國力不斷上升,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逐漸增高。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反孔派”的“去儒家化”主張,還是“尊孔派”的“再儒家化”訴求,都不是無意識的文化沖動,是韓國學者試圖重建本民族文化傳統,在文化、價值等方面與中國區別開來。
其實,無論是“反孔”現象還是“尊孔”現象,都是韓國學者的一種“去中國化”思潮,隻不過前者把孔子說成是韓國人,而后者則把孔子說成是古董或百無一用的書生而已。在這種情況下,東亞儒家文化圈內的國家今后還會面臨一系列類似的文化爭議。這也需要相關國家的學者,就此話題不斷進行客觀而又深入的研究和交流,以便形成新的價值交集與文化共識。▲(作者是旅美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