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是為保護重要的能源、資源海上通道,還是保護日益增多的前往印度洋國家中國公民的人身安全,中國在印度洋及周邊國家都有無可爭議的經濟和安全利益。中國海軍在亞丁灣護航已經進入第五個年頭,証明中國已具備在印度洋承擔更多責任的經驗和能力。 |
隗 靜
最近美軍太平洋戰區司令洛克利爾在國會作証時開始用一個地緣政治上的“新詞”定義傳統的亞太地區:印太亞洲(Indo Asia Pacific),即印度洋—太平洋—亞洲,較以往加強了印度洋在整個地區的重要性。這個說法對洛克利爾本人來說都是如此之新,以至於他有時候忘記了新說法,不得不在用了傳統的“亞太地區”說法之后又強調他指的是“印太亞洲”。
太平洋戰區司令部是美國和美軍制定對華和亞洲政策的最重要職能部門之一,所轄區域幾十年來一直被稱為“亞太地區”。一向傾向於固守傳統的美國軍方為何要如此努力改變一個早已被全球通用多年的慣用語呢?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印太地區治理研究中心去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說,這主要是指集合傳統的安全(資源)及硬實力公開或隱蔽地應對個別國家,且特別是針對中國。而太平洋戰區司令部新聞官唐納莉則堅決否認美軍採用新說法意在排斥中國。她認為這是為了彰顯在亞太地區不僅包括太平洋,還包括印度洋。
無論公眾更相信哪種解釋,美軍進軍印度洋的決心已定,這是美國戰略向亞洲轉移的重要舉措。給亞太地區“改名”僅是美國著力印度洋一系列動作之后——包括提升印度為“新興合作伙伴”、改善和緬甸關系及開始在澳大利亞駐軍等——強調印度洋“名分”的又一措施。亞洲可能已經像一些觀察家預言的那樣進入了“印太時代”。
如果從中國的角度看美國在亞洲“前進的腳步”,很容易得出美國進一步擠壓中國戰略空間並限制其發展的結論,從而引發更多對美國的不滿及懷疑。然而,既然美國在亞洲傾注如此多的資源,一些亞洲國家還不遺余力地游說美國在“印太”常駐,說明美國在亞洲在印度洋的存在必定將持續。與其以“受損者”的悲情思維抗議美國政策,給兩軍關系再添爭議,中國不妨像打太極拳一樣“借力使力”,跳出眼前的利益圈,高姿態地歡迎美國成為“印太亞洲”的穩定因素,並將印度洋作為中美兩軍及地區合作的新平台。
無論是為保護重要的能源、資源海上通道,還是保護日益增多的前往印度洋國家中國公民的人身安全,中國在印度洋及周邊國家都有無可爭議的經濟和安全利益。中國海軍在亞丁灣護航已經進入第五個年頭,証明中國已具備在印度洋承擔更多責任的經驗和能力。如果美軍真的如自己所說的“無意排斥中國”而且“在尋找兩軍合作的機會”,就沒有理由忽視中國在印度洋的存在和權益。
相比當前局勢緊張的中國東海、南海海域,中美在印度洋地區敏感問題較少,“非軍事性共同挑戰”如打擊海盜、人道救援等較多,可以為中美兩軍及中國與印度、澳大利亞等地區強國開展安全合作開辟新的空間。如果合作成功,中國不僅能夠擊破所謂“保守派”希望通過“印太亞洲”排斥中國的企圖,躋身於亞洲新的安全架構,更重要的是能跳出中美兩軍關系被猜疑和指責籠罩的怪圈,給雙方交往增加積極合作的“正能量”。
當前,印度和澳大利亞的支持者是積極主張將美軍引入印度洋的主力聲音,兩國自然都有“私心”。然而,作為兩個環印度洋的主要國家,包括擁有“大國夢”的印度,在邀請美國的同時可能也該考慮在印度洋事務上是否聽從美國指揮,甘當副官的問題。(作者是旅美知名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