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伊戰曾被中國稱之為布什爭奪石油的戰爭,而如今伊拉克石油市場己被中國盡入囊中,真是應驗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俗語。 |
今天是伊拉克戰爭十周年紀念日,十年前,官方媒體和學者專家幾乎一口同聲的指控美國,打伊拉克是為了石油。十年后,美軍已完全撤出伊拉克,美國並沒有在伊拉克佔到任何便宜,更談不上掠奪伊拉克石油資源,這一點,官方媒體和學者專家早已心知肚明,只是假裝遺忘。
如果問龐大的伊拉克石油市場,誰是最大贏家?國際能源總署的答案是,中國!據國際能源總署預測,2020年前,80%伊拉克石油將流向中國。伊戰曾被中國稱之為布什爭奪石油的戰爭,而如今伊拉克石油市場己被中國盡入囊中,真是應驗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俗語。
十年后,伊拉克民選政府連續實現了9%的經濟增長,石油出口大大超過戰前。“在動蕩的全球石油市場中,伊拉克有成為下一個規則改變者的潛力。”國際能源總署(IEA)執行董事瑪利亞·范德胡芬說。如今,伊拉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國際能源總署預測,再過20年,伊拉克將成為僅次於沙特的第二大石油輸出國。
伊拉克石油產業的繁榮,受益的是整個石油市場。最新勘探數據表明,伊拉克的石油儲量已經超過了1400億桶。這些石油被稱為“廉價石油”,廉價不是因為價格便宜,而是因為開採成本極低,隻要採用相對低廉的開採技術就可得到這些石油。伊拉克石油的生產成本比俄羅斯低11倍,比加拿大低13倍。
中國贏得了伊拉克戰爭、中國收獲伊拉克戰爭的好處,這樣的議論在西方媒體時常出現。愛爾蘭RTE網站去年底一篇題為中國如何贏得伊拉克戰爭的文章稱,中國才是伊拉克戰爭的真正贏家,正如許多評論家所言,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目的是石油,而中國在不放一槍一炮的情況下,就獲得了大量的伊拉克石油。
伊拉克目前是中國在阿拉伯國家的第四大貿易伙伴。路透社等西方媒體稱,隨著中國進一步收購伊拉克油田,中國將成為伊拉克石油儲備的最大外國玩家。有數據表明,伊拉克平均日產石油已突破300萬桶。在南部魯邁拉油田,中國石油與國際石油巨頭BP牽手,去年8月時日產原油134萬桶。兩伊戰爭結束到海灣戰爭之前,伊拉克石油最高日產量是450萬桶,而最新的預測是,2015年日產量將達到500萬桶。
在巴格達、伊拉克南部和北部庫爾德地區,現在都能看到很多中國人的面孔,這種情景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中國人在伊拉克經商、開水泥廠、搞建筑。在巴格達市中心有中國商人開的賓館,伊戰前那裡是韓國人的俱樂部。現在,賓館接待著來自國內的國企代表、民企老板、技術人員,甚至考察廢品回收的商人。看得出,中國商人對伊拉克的全面重建頗有信心。
現在看來,當初說美國為了石油而攻打伊拉克是混淆是非,因為伊拉克戰前最高才350萬桶,僅佔世界石油市場的4%。“911”事件發生的2001年,美國全年從伊拉克進口的原油是40億桶,平均每天110萬桶。而美國每天從國外進口的石油是1900萬桶,伊拉克的石油僅佔美國石油進口的8%。從2002年開始,美國大幅削減從伊拉克進口石油,降低到每天隻有10萬至20萬桶之間。即使以20萬桶計算,伊拉克石油僅佔美國進口石油的1%!美國為了1%的石油,調動那麼多的兵力,花費上千億美元,這筆帳算得過來嗎?以當時每桶石油25美元計算,這筆軍費至少可買400億桶石油,等於美國付出了從伊拉克進口10年石油(以每天120萬桶)的代價!
實際上,如果美國僅僅只是為了伊拉克的石油,根本無需出兵攻打伊拉克,隻要幫助薩達姆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對付伊拉克國內的反對派,默認薩達姆的阿拉伯復興大業,將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等國納入薩達姆的勢力范圍,美國豈不是更容易獲得廉價的石油資源?
然而美國卻很執著的把民主政治帶給伊拉克,幫助伊拉克建立民主政治對美國掠奪石油資源反而最為不利,因為民選政府,無論是總統、總理還是議員,首先要尊重國內民意,不敢將國家資源白白饋贈,推翻薩達姆政權后,美國並沒有在伊拉克獲得任何額外回報。那麼,美國長期以來仍然在世界各地推動民主進程,並不是為了單純經濟利益,在美國人看來,專制和獨裁對世界、對人類,當然包括對美國的危害遠遠超過任何經濟利益!
(注:本文轉載自“蔡慎坤--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