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年響應毛澤東號召上山下鄉的知青,已經全面上位,掌舵中國這艘巨輪。他們勢必給中國的政治生活注入不同元素,影響中國政治生態。可以說,中國進入了“知青掌舵”時代。“知青一代”受過知識和文化的初步啟蒙,又有強烈的理想主義情懷,他們之中,在艱苦的勞動之余,堅持讀書和自學的人不少,對於政治和文化的討論也頗活躍。 |
在中共十八大和國家兩會閉幕之后,黨和國家新一代領導人正式亮相。在新一代領導人當中,許多人都有過“知青背景”,如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等等。當年響應毛澤東號召上山下鄉的知青,已經全面上位,掌舵中國這艘巨輪。他們勢必給中國的政治生活注入不同元素,影響中國政治生態。可以說,中國進入了“知青掌舵”時代。
“知青一代”的主體是上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上山下鄉的老三屆中學生,數量應在數百萬之眾。如果加上其后陸續上山下鄉的中學生,有可能達到千萬數量級。“知青一代”有什麼特點呢?孟子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對以前在城市中生活成長的中學生而言,“勞其筋骨”這一關是必須要過的,大家都有一段咬牙硬挺的經歷。在當時相當艱苦的農村環境中,這是生存必需。
“知青一代”受過知識和文化的初步啟蒙,又有強烈的理想主義情懷,他們之中,在艱苦的勞動之余,堅持讀書和自學的人不少,對於政治和文化的討論也頗活躍。他們的狀態,有點像沙俄時期“到民間去”的民粹主義知識分子,有點像車爾尼雪夫斯基《怎麼辦》中的職業革命家原型拉赫美托夫。但是,與舊俄時代的新知識分子相比,中國的“知青一代”沒有太多貴族氣,他們不只是“到民間去”,而是“活在鄉下”了。
經歷過這段生涯的人,總體上比較淳朴實在,能傾聽民意,不容易受騙。尤其能夠在千萬知青群體中脫穎而出者,往往是有實力、能干的典型。如果這些人掌握政權,對於基層民眾疾苦的理解或更深,對富民強國的目標或更執著。
這一代人不僅年輕時上山下鄉吃過苦,而且在而立之年又遇到改革開放,既有強烈的本土意識,亦有開闊的國際視野。體驗決定深度,知識決定廣度,同時擁有這兩項特征的知青,往往兼具務實與開明,他們一旦掌握國柄,勢必對政壇產生一定的沖擊。
當然,“知青一代”的上位,也是時勢使然。改革開放以來,政治層面上做得較好的一件事就是確立了干部退休制度。上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大體可稱為“老大學生”一代,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則有了“知青”和“新大學生”(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大學生)的特征。這種現象,是特定的政治結構和人口年齡結構形成的結果,也不必過度解讀。
筆者以為,“知青”經歷是一種最基層、最底層的經歷。農民是最務實的,“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是農民的生活格言。在農村,空談和清談是不管事的,往往淪為笑柄。在中國的歷史上,“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算是一種較好的人才選拔辦法,相對而言,也是一種合理的辦法。“知青一代”經歷過“文革”,對意識形態的走火入魔也有切身體會。他們知道,從一種觀念圖騰崇拜轉向另一種觀念圖騰崇拜,並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岳夢中飛”,今天的中國夢是什麼?就是實現中國的工業化,更環保、更高級的工業化,就是實現更均衡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政治發展。這是一代人能做的事,當做的事。相信有過底層磨礪的新一代領導人,會有更切實的解決中國問題的視角。(作者黃晴是人民日報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