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禾刀:困惑中的“不相信教育能夠改變命運”

2013年03月22日08:47    來源:中國青年報    禾刀    字號:
摘要:梅貽琦對於專業並非一味排斥,只是認為“應當設專科學校或高級工業學校和藝徒學校。高級的技術人才由前者供給,低級的由后者供給”。

2012年度中國主要城市公眾教育公平感調查報告日前發布,多數公眾積極評價近三年來教育公平的改善狀況,但仍有26.7%的公眾對徹底治理“擇校熱”缺乏信心,24.3%的公眾不相信教育能夠改變命運。(《燕趙都市報》3月20日)

一邊是一些人不相信教育能夠改變命運,一邊卻是“擇校熱”和社會培優熱的如火如荼。許多時候,教育就像一張事關人生的“諾亞方舟”船票,上了這艘“船”未必就一定能出人頭地,但沒登上這艘“船”,向上提升的難度可能更大。

面對時下層出不窮的“拼爹式就業”和“拼爹式提拔”,以及那些無處不在的關系哲學、熟人哲學,即便學富五車,未必就能表現出足夠底氣。當裙帶和關系成為社會的“硬通貨”,公平透明的評價體系缺失,原本崇尚規規矩矩做人、勤勤懇懇做事的知識教條,反倒可能成為一些人順應潛規則、向上爬升的掣肘。置身於這樣的現實中,教育改變命運的難度又怎能不大?

教育難以改變命運,其實也有“教育”自身的問題。授業不透、學習不精、教育質量不高,這樣的現象肯定會存在,但更主要的是,一些學校教授的內容與社會需求脫節。曾有調查稱,近四成大學生畢業后與所從事的工作專業不對口。當一些大學生抱怨就業薪資太低時,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些技術工種需求持續火爆,而且待遇較高。一些大學生的就業薪資甚至向農民工薪資“看齊”。這沒有貶低農民工的意思,而是經過多年正規教育,如果知識不能改變命運,確實很令人傷心,早期支出的高額教育成本也難以收回。

現今大學畢業生供不對口、供過於求的現象,與現存教育模式的設計有著密切聯系。這其中既有學用脫節的問題,也有大學課程設置高度重復的問題。時下,計算機和英語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可謂鋪天蓋地,僧多粥少,自然難以跳出就業難、薪資低的怪圈。甚至,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是彌漫各地且愈演愈烈的用工荒。當教育滿足於追求學歷,缺乏對人才能力的培養,教育自然難以改變命運。因此,許多人要麼把“寶”押在學歷的不斷升級上,要麼劍走偏鋒,擠進公務員考試的龐大隊伍。

其實,教育未能改變命運裡也有認識誤區。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就認為,“社會生活大於社會事業”,“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以無通才為基礎之專家臨民,其結果不為新民,而為擾民”。梅貽琦對於專業並非一味排斥,只是認為“應當設專科學校或高級工業學校和藝徒學校。高級的技術人才由前者供給,低級的由后者供給”。這也就是講,知識對一個人的改變不單單體現在就業和薪資上,還包括認識和思考問題的方法、深度,對一個人修養的提升。

就一些人“不相信教育能夠改變命運”的現象,反思教育體制問題無可厚非,但同時更應從社會、個人多個層面進行思考。如此,教育才能走出功利化牢籠,還原為梅貽琦校長眼裡的那種理想狀態。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