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華府、東京的壓力,與台北朝野自己的政治表演需要,而導致兩岸軍事互信的推動被打入冷宮,就毫不稀奇了。相形之下,東海和平倡議中,台北與東京及北京構成三足鼎立,合乎華府的再平衡。 |
【環球網綜合報道】中評社發表評論員分析文章,剖析台灣當局在兩岸軍事互信問題上態度之轉變,全文如下:
台北今年剛剛發布的國防白皮書,不再提及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推動,引起一些關注。不過,自從2012年以降,台北在兩岸軍事互信與和平談判上的立場,已經出現了180度的調整,所以這次白皮書中相關文字的闕如,雖然為媒體特別揭露,也不至於驚世駭俗。
然而,台北對兩岸互信機制的態度變化,毋寧是值得追蹤的,這在大陸對台政策新人新政之際尤其如此。可以說,台北對互信機制的毫無興趣,反映出台北對台海和平已經毫無憂慮,所以才能從容地借題發揮,對待互信有如褒姒的游戲烽火。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台北從早期對軍事互信機制看似非要不可的興致勃勃,到今天幾乎拒於千裡之外的轉變呢?擺了這樣姿態以后,對未來兩岸政治關系的發展,其意涵是什麼呢?
一個曾經可信的解釋,指向馬英九在2012年大選前夕的政治考量。當時,馬英九提出 選后要與北京推動和平談判,遭到對手陣營質疑。似乎他是為了避免在已經領先但仍十分接近的選戰中突生變數,馬英九幾乎在24小時內就急流勇退。
他甚至還提出了兩岸進行和平談判的的十大條件,包括必須先經過公民投票獲得國民授權后,才會推動,且重申在他任內不會推動。換言之,他在24小時內將他本來規劃已久的重大政綱,甫一推出后,就一夕下架。
事后回想,這大大不合乎常理。從原本在選前承諾在當選后要做的事,突然變成是承諾在當選后絕對不會去做的事,且其理由佶屈聱牙,繁復冗多。果真如此,那怎會在提出前從未想到的呢?
事情在今年稍早終於露出了馬腳。就在馬英九再度解釋兩岸政治談判為何不適合時,其中他提出來 的一個重要理由是,北京至今沒有回應台北為因應釣魚島領海爭議所提的“東海和平倡議”。這表示,為了“東海和平倡議”而推動兩岸政治接觸是可接受的,但為了兩岸軍事互信與和平而進行政治接觸,則是不可接受的。
請注意,“台獨”人士反對兩岸和平協議,也反對東海和平倡議,同樣的理由是這些接觸就是向北京妥協。然而,在同樣的反對之下,馬英九並沒有從東海和平倡議退卻,而且竟然用“東海和平倡議”為理由,來替自己繼續反對兩岸和平談判當藉口。
可見,起真正關鍵作用的,不是“台獨”人士對馬英九的攻擊,起碼不是他當初狼狽地在一天之內,甘冒選前風雲莫測的敏感時刻,出爾反爾,自己掌嘴的原因。而他堅守“東海和平倡議”,就也不是“台獨”人士用國共合作的大帽子恐嚇他所能阻止的。
除了“台獨”,另外有誰能給兩岸和談這麼大的否決壓力,或給“東海和平倡議”更大的支持而壓制“台獨”的反對呢?答案當然是指向了華府。事實上,在釣魚島問題升高以來,華府各界對台北唯一的擔心,就是台北會與北京合作,而事實上,這正是北京的願望。
華府在亞洲開展了再平衡的戰略,戮力重整美國在亞洲各地的關系。而其中若要有效確保中國與之合作,則在中國周邊建立自己的勢力,代替中國維持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就是迫使中國凡事必須與美國直接周旋的方法,則再平衡策略下的台灣,豈能容之進一步建立兩岸政治關系?
任何了解台灣內部政治的人都了解,民進黨人無論私下如何從大陸謀取利益,或他們的親朋好友在大陸得到了什麼再生的機緣,他們上了台之后,一定要表現成是反對兩岸交流的。知情的人可以批評他們不要臉,但這正是中國政治文化的典型表現──在公開場合有責任堅守立場與遵循儀式,在私下要照顧個人利害。
馬英九何嘗不是如此?他先前已經推動了兩岸三通,為了讓他個人留名青史,他又想到了軍事互信與和平談判。但是,他現在凡在公開場合,一定要表現成是在各方壓力大到擋不住的情況之下,他才會繼續推動新的交流,而他本人必須看起來是沒有立場,不主動,且基本上採取反對再擴大交流的姿態。
應該說,華府各界的擔心實在是因為沒法掌握台灣朝野各自的矛盾情感,而東京也與華府一樣,整天擔心兩岸合作。在他們一再表達懷疑,且華府具體介入的情況下,兩岸政治合作這樣驚天動地的大事,短期內在台灣已經毫無空間,這也是為什麼在釣魚島升高以后,所有來自大陸鼓勵兩岸合作的論調,全是一廂情願。
面對華府、東京的壓力,與台北朝野自己的政治表演需要,而導致兩岸軍事互信的推動被打入冷宮,就毫不稀奇了。相形之下,東海和平倡議中,台北與東京及北京構成三足鼎立,合乎華府的再平衡。則北京愈對台北示好,台北就逼得隻剩兩條路可選,要麼對東京讓步,要麼跟北京沖突,唯有如此,才能維持等距。
稀奇的是,無論台北怎麼表態,華府與東京心中的陰影,永遠揮之不去。而他們心中那一片兩岸可能合作的陰影,就自然而然變成了馬英九的陰影。
現在可以整體推論事情的來龍去脈。亦即,是美國擔心2012年選前承諾兩岸和平談判萬一在選后成真,就一發不可收拾,因而迫使馬英九活生生地吞回他的政綱,甚至將之變成是反政綱,逼他自縛手腳,如此才能向美國有效保証,兩岸絕對不會政治合作。
吊詭的是,無論是馬英九對軍事互信不再感到急迫也好,或是華府或東京盡日擔心兩岸合作也好,他們之間共同所反映的前提是,北京根本已經不是台灣的威脅,甚至是對台灣最有利的一方,才會對台灣構成無比吸引力,但也反而成為對華府的潛在威脅。
(中評社特約作者石之瑜,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