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華媒:日本在意被中國趕超,不知該怎麼辦

2013年04月10日09:47    來源:日本新華僑報網        字號:
摘要:日本是一個通過和別人比較才能找到目標的國家。日本近代史最重要的理念是“脫亞入歐”,所謂“脫亞”,是要脫掉亞洲身份,而不是把日本從亞洲挪開﹔所謂“入歐”,是要加入到歐洲列強的行列,而不是把日本列島搬到歐洲。說白了,就是和歐洲人同伙,站在亞洲人頭上。

  海外網4月10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道 如今無論從經濟規模上,還是從政治影響力上,中國這輛大車都正在超越日本。本來日本和前面的美國之間有很遠的車距,中國超車,對日本既沒有威脅,也沒有惡意,但日本右翼就是不願看到中國跑在前邊,想方設法去阻止。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從上次任職時就提出所謂“價值觀外交”,或者“自由繁榮之弧”,最近干脆直白地明說“包圍中國”。

  “價值觀外交”的意思是日本聯合澳大利亞、印度等自由選舉國家,共同對付中國。“自由繁榮之弧”則是一個地理概念,就是從日本開始經東南亞、印度,最后到中東的一個弧形。這裡面既有越南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有伊斯蘭教國家。安倍干脆拋棄了“價值觀”的遮羞布,從海上圍堵中國。

  通過石原慎太郎等右翼同黨對釣魚島的炒作,安倍迫使日本民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中國威脅”,再加上安倍大量增印鈔票,短期內刺激了日本經濟復蘇,很多日本民眾開始支持安倍。至此,安倍就更對自己策略的不加掩飾了,開始公開叫囂“包圍中國”。安倍三月底跑到蒙古,要求蒙古支持他的中國政策,就是一個具體的步驟。

  從去年三月石原慎太郎開始炒作購買釣魚島至今,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這期間中日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日本民眾和日本媒體也在急速右轉,加大了對中國的對抗心理。但是,有一點這十年來一直沒變,那就是每天的新聞裡都充斥著有關中國的報道。

  日本輿論和政治把注意力和精力過分地投向中國,卻忘了自己本身要奔向何方,就像有人開車時過分注意別人超車,卻忘了自己的路線一樣。

  和中國較勁兒絕不是日本的出路,這個道理早已被過去千百年的歷史所証明。有頭腦的日本人絕對不會認同包圍中國是個可行的方案,更不認為是一個對日本有利的方案。

  日本是一個通過和別人比較才能找到目標的國家。日本近代史最重要的理念是“脫亞入歐”,所謂“脫亞”,是要脫掉亞洲身份,而不是把日本從亞洲挪開﹔所謂“入歐”,是要加入到歐洲列強的行列,而不是把日本列島搬到歐洲。說白了,就是和歐洲人同伙,站在亞洲人頭上。

  可是,日本歷史上一邊要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一邊又說“脫亞入歐”,是明擺著的邏輯矛盾。但跟別人走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注意到其邏輯上的矛盾的,他們的使命就是跟從,更不在乎這些理念的對否。

  戰后日本改變了其思考方式嗎?沒有。戰敗后,日本專心學習美國的體制和技術,理念是充當美國的“不沉航母”。先是從朝鮮戰爭發財,后是從越南戰爭發財,現在仍然保留美國最大海外軍事基地。日本實際上通過“脫亞入美”達到了戰前沒有達到的目的,那就是做亞洲的領導國家。

  過去的二十年,是冷戰結束的二十年,是美國沒有在亞洲發動戰爭的二十年,是日本失去作為美國航母價值的二十年,也是日本逐漸失去亞洲領導地位的二十年。

  日本之所以連自己都認為過去二十年是失去的二十年,那是因為已經習慣追逐一流國家,自認亞洲領導者的日本,開始慢慢感覺到這個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但是,日本近代史上的所有的輝煌,又都是通過這個模式達到的。所以它又失落,又不知去向。

  敵視中國,和歐美一起瓜分中國,是戰前日本的做法。圍堵中國,做美國的馬前卒,是戰后日本的做法。經過近二十多年的徘徊,無能的日本政客還是回到了老路。把“脫亞入歐”換成了“脫亞入美”,把“大東亞共榮圈”換成了“自由和繁榮之弧”。

    (原題:日本在意被中國趕超卻迷失了自身方向,作者宋文洲,經濟評論家、日本軟腦集團創始人)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