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沒有需求就沒有交易,活禽交易市場難以根除,和國人食用活禽的習慣直接相關。現在,食用活禽的習慣遭遇禽流感,就出現了選擇的兩難。是改改這一習慣,還是強令禁止,抑或通過其他途徑化解這一矛盾,值得探討。 |
禽流感傳播高峰之際,暫停活禽交易,是有必要的,但永久禁止還當慎重。
北京市近日確診了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患者是一名7歲姚姓女童,父母以收購、宰殺、販賣活禽為業。
眼下,活禽的生產和販賣成為了高危行業,包括北京在內的一些地方,發生的禽流感病例都被懷疑與活禽直接或間接接觸有關。因此,政府相關部門需要繼續強化對活禽產銷鏈條的監控,尤其是對從事活禽販賣的商販——據新京報記者調查,在大興黃村,雖然相關部門曾禁止一些商家進行活禽販運,但管理的人睜隻眼閉隻眼。一些雞販們在當地租房販雞,已有很多年。
沒有需求就沒有交易,活禽交易市場難以根除,和國人食用活禽的習慣直接相關。現在,食用活禽的習慣遭遇禽流感,就出現了選擇的兩難。是改改這一習慣,還是強令禁止,抑或通過其他途徑化解這一矛盾,值得探討。
在許多國家,並沒有食用活禽的習慣,例如美歐等國,基本以冷凍肉制品為主,活雞活鴨是看不到的,現殺現賣更是沒有。事實上,冰鮮的雞鴨肉,營養並不遜色,其口感也比現殺要好。國人對於活禽消費的偏好,並無科學依據,且加大了禽流感傳播的風險。
但是,這並不是說,活禽交易因此就該完全禁止,畢竟作為一種飲食習慣,我們不能輕易打上陋習的標簽。就如日本人吃生魚片,西方人吃不熟的牛肉一樣,作為一種民眾自由,應得到尊重。其實,民眾通過選擇活禽,而防止病死家禽和過期肉食流入餐桌,這也是一種自保,在目前食品安全不容樂觀的情況下,並非沒有合理性。面對這種根深蒂固的消費習慣,單純地依靠行政命令禁止,不是解決辦法,而且可能讓活禽交易轉入地下,更加大了禽流感風險。
禽流感傳播高峰之際,暫停活禽交易,是有必要的,但永久禁止還當慎重。當然,為防范風險,政府在日常監管中,也應對活禽交易作出限制和規范,加強防疫監管等。例如香港在允許活禽交易的同時,實施“日日清”制度,零售攤檔不允許留活雞過夜,同時加強對活禽的巡查和抽檢。這些措施既保証活禽交易的安全,也尊重了民眾消費習慣,值得我們借鑒。(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