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這個夢想的舞台上,音樂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從選手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真誠,看到了音樂的力量。從節目本身來看,中國歌者的形象就此站起。 |
“zhi哥”倆——羽泉組合收獲歌王,一場音樂饕餮盛宴隨之落幕。對於這樣的結果,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或意料之中或瞠目結舌,但不管滿意與否,應該都有一個共識——尊重在這裡有了溫度。觀眾被尊重,舞台被尊重,音樂被尊重……
在這個夢想的舞台上,音樂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從選手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真誠,看到了音樂的力量。從節目本身來看,中國歌者的形象就此站起。
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的節目原創自韓國,引進國內后,經過多重包裝,給國內勃發的草根音樂選秀節目帶來了一股嶄新力量。節目的每一位選手都是功成名就的歌星,他們本身不需要炒作,更沒有必要為一檔選拔類節目讓別人評判,但是,為了心中的音樂夢想,出於對舞台的尊重,他們帶著純粹的歌聲來到這裡,尋覓知音。
總決賽之夜,7位唱將經過多輪?殺,享受著音樂,享受著音樂帶給普羅大眾的感動。他們本身代表了中國音樂界的老中青三代,風格多樣,選唱歌曲也是融貫中西,盡顯音樂的無國界,夢想的零距離。他們隻為追求純粹的音樂而來,為証明歌手兩個字而來,整個節目進程中,我們看到了羽泉的“大合唱”,看到了不浮夸的林志炫唱“浮夸”,無疑,他們在用自己的聲音踐行著個人的音樂理念。
慶幸,他們的聲音被一群懂音樂,愛好音樂的人所欣賞,互動。節目的現場觀眾擔負著最終評審的角色,他們的投票沒有暗箱操作,無死角,只是憑借對歌手的真誠程度,音樂質量進行評判。另一方面,湖南衛視這個平台,也讓許多歌手在証明自己之余,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聲名釋放,同時段收視率第一,歌手身價飆升雖然都是花邊新聞,但節目的好評還是讓電視台和歌手收獲了雙贏,這也符合大眾傳播的規律。
不過,在一片掌聲的背后,一些質疑的聲音也應該被打撈。總決賽上選手幫唱嘉賓的喧賓奪主,音效設備的不給力,現場觀眾的夸張表情、自我陶醉,都讓我們重新審視這檔節目。有人說,這個節目換湯不換藥,隻不過是借助明星炒作話題,由以前的評判草根兒,轉而評判歌手,沒什麼大不了。
這讓我想到一個久遠的故事,孔門重音樂之教化,仁講道德,樂講藝術,道德盡善,藝術盡美,盡善盡美的修為是儒家追求的境界。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儒家講究音樂的教化作用,講求用音樂感化內心,而主動遵從禮。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修身的作用。人們遵從禮的強迫感不斷降低,從而心境開闊融通。與此同時,這也不得不說是儒家與法家劃清界限的有力法寶。雖殊途同歸,踐行的情緒、情感卻天壤之別。
《我是歌手》又何嘗不是這樣,這種權威與草根兒身份的對調,確實是換了藥罐子,但這藥罐子看起來不錯,用起來實在,能夠讓藥保持純粹不變質,這至少也說明藥罐子起到了它該有的功效。既然藥罐子不錯,藥也不錯,那麼,我們不妨用一種包容的心態看待這個節目形式,更應該反思節目招致質疑的深層次原因。
縱然瑕不掩瑜,但質疑無疑是因為喜愛,是對節目進步的渴望,所以,如何完善節目的制作過程,讓歌手的音樂、節目的形態得到最自然的展現,都考驗著湖南衛視的能力。另一方面,既然國內有著如此龐大的音樂受眾,如此真誠的歌手群體,為什麼國內成功的音樂節目都引自國外?異地節目國內開花,縱然一時鮮艷,終究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難以持久。這就對廣大的音樂節目制作人提出了考驗,如何創新思維,創作立足國內的節目形態,避免節目同質化是擺在案頭的難題之一。
當我們依舊沉浸在音樂盛宴的余歡之中時,我們的歌手再次整裝待發,我們的對手又投入了新的節目形態研究,我們的大眾依舊痴迷著純粹的音樂,而我們的電視台,制作人可能還在收視率“紅利”中歡慶。我們感謝歌者的精彩,感謝夢想的偉大,但是不應該在一次盛宴中迷失。(庄濱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