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眾是人的一種本能,何況在看似洶涌的“民意”面前呢?反觀彭宇案、藥家鑫案,都能看出當事人用道義“綁架”真相的伎倆。有些媒體陷在發行量、收聽收視率、點擊率中難以自拔,沒有勇氣走出經濟利益的樊籬﹔有些媒體陷入了人為制造的“民意”陷阱,不敢發出與眾不同的聲音。打破“沉默的螺旋”,需要勇氣和良知。 |
在一個會議上,有人將幾粒黑花生米扔進水中,水變黑后便稱其為人工染色毒食品。經過媒體報道,民眾對食品安全的脆弱信心又打了折扣。事實如何呢?多位農業專家指出,黑米、黑豆、黑花生米等在水中浸泡都會自然掉色,“浸水掉色是人工染色毒食品”只是想當然的成見。
成見未必是真實客觀的,“卻是一個合乎我們需要的可能的景象”,李普曼說,“地道的成見,其特點是先於理性被投入應用。”這種先入為主的成見,在新聞報道中並不鮮見。藥家鑫案中有的媒體輕率操觚,報道藥家鑫的“官二代”身份。彭宇案被不少專家和媒體解讀為社會道德滑坡的標志性事件,“扶不起的老人”現象屢次成為社會熱點話題。藥家鑫被執行死刑后,揭示出的真相讓很多媒體無語,藥家鑫並非“官二代”,而彭宇也的確撞了那位老人。對世態人心自以為是的成見,多麼發人深省!
傳播學上有個“沉默的螺旋”理論。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有多數人認可,就會越發大膽地傳播﹔而發覺某一觀點隻有少數人支持,可能會出於防止被孤立而保持沉默。幾經反復,就會形成一方聲音越來越大,而另一方聲音越來越沉默的螺旋式過程。多數時候,成見在這個“螺旋”中都居於強勢地位,人多勢眾。
這也說明,實事求是的態度難能可貴。《大公報》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抗日期間,中外記者團訪問延安,毛澤東舉行歡迎宴,執意要《大公報》記者孔昭愷坐在首席,並在敬酒時說:“隻有你們《大公報》拿我們共產黨當人。”《大公報》贏得毛澤東的贊賞,根本上就是因為能秉持客觀立場,報道真實情況,不人雲亦雲,也不隨波逐流。
網絡的興起,特別是微博等自媒體的快速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也同時加劇了“螺旋”的不平衡,成見的破壞性變得更加突出。“當真相還在穿鞋子的時候,謊言已經跑遍全世界了”,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一些網站的寫照。理性客觀的聲音似乎太過平淡,越是極端化思維和情緒化宣泄,有時越能迎合人們的心理,越讓人感覺痛快過癮。
1991年的羅德尼·金案引發洛杉磯黑人暴動,起因就是由於媒體不當刪減案發現場錄像,把事情變成了白人警察欺壓無辜黑人的種族歧視事件、人權事件,導致洛杉磯騷亂,波及全美。在眾聲喧嘩的時代,成見常常成為設置議程、制造“民意”的重要砝碼。惟有提高自身業務水准和職業倫理,不斷提高對虛假新聞的“免疫力”,才能打破成見支撐的“沉默的螺旋”。一事當前,先問真假,再論是非。採編人員作為新聞把關人,對每一則新聞都應傾注足夠的警惕,對事實懷著永遠的敬畏,對真相保持謙卑的姿態,更不能制造虛假新聞。
從眾是人的一種本能,何況在看似洶涌的“民意”面前呢?反觀彭宇案、藥家鑫案,都能看出當事人用道義“綁架”真相的伎倆。有些媒體陷在發行量、收聽收視率、點擊率中難以自拔,沒有勇氣走出經濟利益的樊籬﹔有些媒體陷入了人為制造的“民意”陷阱,不敢發出與眾不同的聲音。打破“沉默的螺旋”,需要勇氣和良知。
在根深蒂固的成見面前,在失衡的“螺旋”面前,隻有矢志不渝地追求真實,才能捍衛新聞的尊嚴,為新聞人贏得光榮與夢想。(李宗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