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完善監管機制當然是接下來必須要做的事。但毒品本身並不會殺人,真正傷害人的主體還是人,是人性或是人的心理出了問題。 |
這是一個悲傷的日子。2013年4月16日,美國波士頓遭遇連環炸彈恐怖襲擊,多人傷亡﹔而中國復旦大學2010級碩士研究生黃洋則因中毒搶救無效,於當日下午在附屬中山醫院去世。
15日,復旦大學官方微博通報稱,該校醫科在讀研究生黃洋病重入院,寢室飲水機疑遭投毒。據相關知情人事透露,復旦大學通報中所稱的病重研究生,在校期間曾多次獲得獎學金和資助,不久前曾在耳鼻咽喉科博士錄取考試中取得第一名。今日上午,上海警方証實,中毒研究生同寢室的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4月13日被警方帶走,現已被刑事拘留,其作案動機和原因還在調查中。(4月16日 中新網)
無論是波士頓恐怖襲擊,還是校園投毒事件,都是對生命的輕忽與輕賤。不同的只是,波士頓爆炸案採取了直接的暴力,而校園投毒案,則用一種更為隱秘的手法,殺人於無形。這或許才是人們對這場校園投毒案倍感震驚之處。校園同窗之誼,本是每個人生命歷程中最寶貴的財富,是什麼讓同窗之間心生怨念,隻能用最陰狠的手段投毒相向?一個人內心的心魔,是怎樣繞過監管與制度屏障,輕取人命的?投毒真相可解,但人性與心理中毒的解藥又在哪裡?
現在,盡管這起校園投毒案的動機和原因還在調查中,但這起事件依然讓人想起了上世紀90年代發生在清華大學的鉈中毒事件。1994年年底,清華大學女生朱令離奇發病並急劇惡化,事后被証明鉈中毒。朱令中毒之因,雖然至今沒有結論,但人為投毒卻是肯定的。幾年前,在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同樣也出現過學生鉈中毒事件,事后被証實是同學為報復而投毒。
神秘的投毒犯罪出現在校園,人們紛紛質問:有毒物品源於何處,高智商犯罪又是怎樣繞過監管取人性命的?比如,朱令案后,當時清華校園實驗室中的鉈鹽使用管理和登記,就受到質疑。在礦大投毒事件中,投毒學生也是因為掌握了所謂專業知識,從網上輕鬆購得250克硝酸鉈。這讓很多人不解:如此劇毒的物品,怎麼就能輕易從實驗室或是網上獲得?我們對劇毒物品的監管制度到底有沒有發揮作用?如今,這些疑問依然將圍繞在復旦大學投毒案件中,等待解答。
完善監管機制當然是接下來必須要做的事。但毒品本身並不會殺人,真正傷害人的主體還是人,是人性或是人的心理出了問題。投向大學同窗的毒,就像馬加爵手中的那把錘子,它傷害的是人的身體,但殺人動機卻也証明了,當今校園學生的心理乃至人性中毒等問題,急待排解。
在校園人際交往以及學習競爭中,無論產生怎樣的摩擦與矛盾,都必須認識到,任何行為都需以尊重生命、不突破法治為底線。名校發生校園投毒事件,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我們的教育在教化成績優異的學生的同時,也必須去關注每個個體的人格、心理成長。沒有人格的完善,缺乏對生命、法律的敬畏,知識就可能成為殺人的凶器。這些年來,校園犯罪成為一種國際化趨勢,也在向我們發出警示,那就是在對功利教育的追逐之外,還必須去關注每個成長個體的內心世界和靈魂。對人類心理生態的呵護,就是對人類生命的呵護。
(注:本文轉載自“李妍-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