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佘宗明:面對震災,不能濫情更不能無情

2013年04月24日09:17    來源:新京報        字號:
摘要:應該看到,每次災難,都會催生出普遍的悲慟情緒,喚起人們的“共同體意識”。媒體在報道中,其公共情懷也難免表現在對個體遭遇、災民訴求的呈現上。如“悲情母親”的悲慘經歷被報道后,就讓不少人心生悲憫。有些溫情細節也給救災注入溫熱的人性能量。

  在指責“無謂煽情”的同時,不可否定本能的情感表達。濫情不當,無情更不應該。

  蘆山地震后,大量媒體應聲而動,電視直播,報紙聚焦,為公眾了解災情動向提供了重要“窗口”。但與此同時,也有輿論指責,部分媒體和網民“瞎抒情”。

  這番指責,並非全無道理。就眼下看,有些對蘆山地震的報道,確實用力過猛,或用絕望表情、悲愴配樂,去烘托淒冷的氛圍,刺激公眾淚腺。這實質上,也關乎媒體報道的倫理,甚至有“濫情”的嫌疑。

  災難報道,確需媒體理性而節制。但在指責“無謂煽情”的同時,也不可否定本能的情感表達。濫情不當,無情更不應該。

  應該看到,每次災難,都會催生出普遍的悲慟情緒,喚起人們的“共同體意識”。媒體在報道中,其公共情懷也難免表現在對個體遭遇、災民訴求的呈現上。如“悲情母親”的悲慘經歷被報道后,就讓不少人心生悲憫。有些溫情細節也給救災注入溫熱的人性能量。

  在災后,國內多家衛視暫停娛樂節目,改為播放地震新聞,有的還開通“尋親熱線”之類,這些都體現了對生命價值的尊重。許多網民呼吁“讓開生命通道”等,也無關煽情,而是直抵人心的真情書寫。

  事實上,相較於汶川地震,此次媒體在蘆山地震中的表現,已成熟了很多。它們對災情嚴重程度、死亡人數、悲慘畫面、救災實況等的報道,都拿捏好了分寸,懂得克制,也增進了信息的透明。

  面對震災,不能濫情,更不能無情。過度地渲染悲傷氛圍,的確背棄了媒體倫理,但對真實的情感表達,對生命價值的細膩呵護,我們當多些包容與理解,而非苛責。(佘宗明)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