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葉琦:老人不可變成一個個“孤島”

2013年05月02日08:34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摘要:老人與社會的接觸變少,沒事時想找人說說話、打打牌, 常情所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關上防盜門就是一個世界,“原子化”的生存狀態,讓老人難以排解寂寞。人老了,似乎就從社會構成網上脫離下來了,這種“隔離”感是養老不能不面對的問題。

  養老既是家庭責任,又是公共問題。養老服務離不開社區生活、公共服務和社交重構

  筆者住在一個“老社區”,清晨黃昏,總能看到很多老人散步遛彎。有次遇到一對老夫妻,他們原來住在這裡,后來搬到了設施、環境都更好的小區,卻總願意回來走走,因為“老朋友都還在這兒,有感情”。

  的確,老人與社會的接觸變少,沒事時想找人說說話、打打牌, 常情所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關上防盜門就是一個世界,“原子化”的生存狀態,讓老人難以排解寂寞。人老了,似乎就從社會構成網上脫離下來了,這種“隔離”感是養老不能不面對的問題。

  實際上,不僅僅是心理層面的事,老人的生活質量,光靠“關門閉戶”式養老可支撐不起。搬個重物,要人搭手﹔小病小災,也要人照顧。子女上班了,或者家庭需要照顧的老人數量多,問題一下子就凸顯了。所以,高質量的居家養老,一定不僅是“小家”,更是“大家”﹔一定不僅是“我”,更是“我們”——健康的社區生活、積極的公共服務、有效的社交重構,非常必要。

  這背后,需要強大的社會支持。雖然老人也可以自發地形成社團——比如公園中的“老年歡唱團”、街頭的“大媽秧歌隊”等,但更多服務,卻需要社會管理者系統化地去完成。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廣場上老人舞的擴音器,經常引起周邊居民抗議,可見老人活動場地之缺。居家養老的呼叫系統如何建設完善,如何有針對性地服務困難群體中的老人,怎樣更合理地對購買養老服務進行補貼,把這些問題回答好,考驗著社會管理者的能力。

  城市中,居住比較集中,願意花錢、有心做事,社區居家養老還比較好辦。放到農村,可能問題更多。傳統的家庭養老是很多農村老人唯一的選擇,公共服務和專業服務欠缺。而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近六成生活在農村,他們更需要成為“我們”中的一員。農村社區的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服務質量的提升,還需要下大功夫促進。

  養老既是家庭責任,又是公共問題。在目前的實踐中,前者較實,后一條腿還不太能跟得上。老人和社會連結起來,“每個人都不是孤島”,這不僅是一種人文情懷,也應該是養老宏觀設計的一個具體指針。(葉琦)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